前言:11月22日在以“跨越边界的科技伦理”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再度发声认为,当前AI面临此三大问题。
(1)泡沫太大,仍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的高峰阶段,喧嚣埋没理性,需要一个冷静期;
(2)以偏概全,对成功个案不顾前提地放大、泛化,过度承诺;
(3)期望过高,用户神化AI的预期效果,提出难以实现的需求。
文 | 《中国科学报》 (2024-11-27 第3版 领域)
“智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专有特征,特别是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接受机器在感知能力方面超越人类,但对机器认知智能的研发,需要高度审慎。从科技伦理的视角来看,我们为什么要造出一个替代我们认知的东西?”
11月22日,在以“跨越边界的科技伦理”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直指当前数字技术面临的伦理挑战。
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从医疗健康到金融服务,当前大语言模型火爆,人工智能(AI)风头正盛。梅宏认为,在AI热潮中,泡沫太大,仍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高峰阶段,喧嚣埋没理性,需要一个冷静期。
他强调,虽然基于当前的技术路径,大模型尚不能“无中生有”,做出超越人类预期的事情,但一味信奉“蛮力”、追求规模,也极易发展出在覆盖面和复杂度上人们难以掌控的“巨兽”。
“拿着手机读不到有价值的内容”
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没有跳出概率统计框架
适时调整伦理审查的复核清单
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刊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对当前人工智能热潮的几点冷思考》一文。文章指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焦点之一。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方面的突破,不仅推动了AI技术本身,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AI领域的大同行却对当前AI发展中的“过热”现象表达了担忧,并对AI技术路径多样性欠缺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文章原文
对当前人工智能热潮的几点冷思考
注:
1 第一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让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定律是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违背了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是在不违背第一与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2 https://openai.com/
3 https://openai.com/chatgpt/
4 https://deepmind.google/
文章整理自《中国科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 、数据君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工业互联说”。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CALL FOR PAPERS|《物理与工程》征稿量子世纪年
乌云里的常数——4.14话h
会议纪要|2024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2023版《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内容细化修订解读
中国大学物理教育MOOC联盟2023年工作会议(扩大)暨典型案例交流会 会议纪要
2021年《物理与工程》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专家、优秀青年学者名单
王青教授:源自苏格拉底的问题驱动式教育——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读后感:教育中的现实和远方
王青教授:昨晚(6月9日),清华电动力学期末考试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物理与工程》2024年第2期目录
乐永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美国物理实验教学及中美情况对比 顾牡:对于重新制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体会
朱邦芬院士:从基础科学班到清华学堂物理班
朱邦芬院士: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
李学潜教授:物理是一种文化
李学潜教授:如何帮助物理系学生迈过从高三到大一这个坎
穆良柱: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科学认知能力培养
穆良柱:什么是物理及物理文化?
穆良柱: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
穆良柱:什么是ETA物理教学法
吴国祯教授:我的国外研究生经历印象——应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纪念活动”而写
陈佳洱,赵凯华,王殖东:面向21世纪,急待重建我国的工科物理教育
王亚愚教授:清华物理系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
葛惟昆教授:关于中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安宇教授:为什么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需要改变
安宇教授:其实教学就是积累的过程
刘玉鑫教授:关于本科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教材编著的一些思考
沈乾若:重创理科教育的美加课程改革
Henderson C:美国研究基金支持下的物理教育研究及其对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