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背后,或许藏着你未曾了解的一面。
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机,你会怎么办呢?
前不久,网上流传着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一个男孩正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吐着鲜血。
原来,男孩太叛逆了,之前教训了几次不能贪玩手机,都不肯改过。
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机,加上考试考砸了,父亲情绪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机。
看着恨铁不成钢的孩子,父亲气不打一处来,更是威胁:
可结果呢?往往是越打骂孩子,他们越不服管教,只会变本加厉地不听话。
主要是因为,父母直接去硬碰硬,只会让孩子表面上被迫听话了,可实际上内心尽是不满、委屈,继而更想再次叛逆任性。
想要打破恶性循环,就要先从了解孩子的叛逆开始。
叛逆不是坏事
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孩子叛逆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有3次明显的时期:
第一次是常说的“可怕的两岁”,典型的什么都“不”:
宝贝吃饭吗?不!
宝贝洗澡吧?不!
那我们今天不洗澡了?不!
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
给他的东西不是他选的,不要!哭……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试问哪个妈妈不崩溃呢?
但如果这时你的孩子开始说“不”,我却要恭喜你:
特别爱顶嘴,说他一句,能回你十句,还说得头头是道:
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
那你不要在我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呀,你看电视,我也会想看啊,你不想让我看,那你也别看呀……
孩子回家后时闷闷不乐,吃完饭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去,完全不跟父母交流。
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人格,也希望有更多私人空间,很多事不愿与父母说。
“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
因为敢于反叛的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未来也更有主导人生的能力。
所谓的“叛逆”,或许只是父母给孩子强加上的“罪名”。
孩子不听话的背后,
是根本不知道该听哪一句
在电影《小孩不笨2》有一段扎心的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妈妈一进门,就开始灵魂拷问:
“功课做了没有?”
“今天测验怎么样?”
“该去洗澡了!”
儿子却不为所动,继续煲电话粥,妈妈气得大骂,
“就知道讲电话,去,洗,澡!”
杨学谦这才不情不愿起身。
杨氏兄弟无论做什么,妈妈都能挑出毛病,动不动就对孩子非吼即骂。
甚至,就算孩子做对了,父母还是能找出理由,劈头盖脸的责骂照旧不误。
既然怎么做都挨骂,那还不如干脆不听。
渐渐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印象,瞬间在孩子心底埋下种子。
不听话,叛逆,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种猛烈的语言攻势下,孩子早已养成了习惯性躲避。
一边是父母长篇大论的教诲,一边是孩子心不在焉的游神。
由此可见,并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在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和趾高气昂的命令下,物极必反的结果。
著名的教育学家洪兰说过:
“要想孩子听你的话,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好关系。”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非跟我们对着干,而是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悄然之中早就出现了问题。
而如何维系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投入更多心血了。
“我是你爹/妈,你必须听我的。”
平心而论,自己小的时候,咱爸妈这么说咱们自己,咱们自己会听吗?
把我们换到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孩子的处境。
一味站在上位者姿态去命令孩子,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而且是很脆弱的。
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跟你不同的时候,不妨试着慢下来,平静一下情绪,去听听孩子的思路和角度是什么样的。
如果孩子错了,向他明确指出哪里是有问题的。
比方说《爸爸去哪儿》里的杨烁对儿子就特别严厉,全程黑脸。
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引领者,而不是命令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找出症结所在,会比直接命令孩子更有威信。
以身作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才是最好的,比说一百次还要更管用。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强求孩子自律,赶孩子回去做作业,这站得住脚吗?
孩子拿这个怼你,你有话讲吗?
现在的小孩还不是我们那个时代,拿父母的架子压他们,是压不住的。
奖罚分明也是面对孩子叛逆时的一种好方法。
其实很多孩子叛逆,是因为不知道做事情的界限在哪里,而奖罚分明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明事理、懂界限。
举个简单的例子。
菲菲的幼儿园同学瑞瑞,已经三番五次把玩具汽车摔坏了。
瑞瑞妈每次都说:你再摔坏就再也不给你买新的了!
结果没几天,瑞瑞的手上还是多了辆新的玩具汽车。
也许这样的错误是无伤大雅的,但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瑞瑞妈,在瑞瑞犯错的时候又怎么管教他呢?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有的父母视它为洪水猛兽:
“怎么可以不听父母的话!”
“怎么可以顶撞父母!”
但其实,叛逆期是父母的礼物,是一件超级正常的事。
“任性,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成长的过程,永远会伴随着分歧和挫折,不论是对孩子,亦或是对父母,都是一种磨练。
跨过去了,我们便获得全新的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爱他们的全部,包括不完美的部分。
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职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