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年底,一款名为ChatGPT 的新型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被OpenAI 推出,其新一代GPT-4 也在随后数月内问世。
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像搜索引擎一样查询各种资料,还可以创作诗歌和剧本、完成论文写作以及编写程序,可流畅理解人类的问题和指令,甚至还能读懂图片。
ChatGPT的出现助推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潮,并在公众层面引发全球热议。
对于其是否具有自主意识、是否会打破伦理规则、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ChatGPT 将大模型的热度推向高峰,迎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拐点,各国竞相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一场信息化深度变革正在展开。
很多人担心ChatGPT 会取代自己,这种担忧有必要吗?
观点一:
回顾历史,工业革命使机器取代了大量工人,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时的工人砸坏机器,这与今天ChatGPT 出现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如出一辙。与之前机器代替人类完成繁重劳动所不同,这次,人们所担心的则是自己被机器全面取代。
但事实上,ChatGPT 对于人类智力活动的取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过去,我们被束缚于这些基础的劳动之中,效率低下,人的创造性部分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ChatGPT 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初衷也并非是取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
观点二:
人类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是借助于工具来完成,如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大科学设施等。人与工具之间并非是谁替代谁的关系。ChatGPT 的出现,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以帮助人类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未来,这一点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ChatGPT 演进发展,它是否会出现“自我意识”与“智能”?
观点一:
马斯克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人作为“碳基生命”唯一的贡献是生成一段程序,以作为未来“硅基生命”的引子。但个人非常反对这一观点,因为ChatGPT 的背后,最基本的东西来源于数据,随后是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数据之中会包含着人类的意识形态,最后也会基于人类反馈进行调整,因此ChatGPT 根本的来源还是人类。在对人类大脑的运作机理取得研究突破前,人工智能不可能会有“意识”存在,更不会有所谓的“自我觉醒”。
观点二:
“智能”本身的机理是什么,我们可以用飞行来进行类比。过去,人类想要学会飞行,就像如今人类想要理解智能一样。过去,大家通过观察鸟类如何飞行,进而通过仿生学来模仿制作出翅膀。或者是根据空气动力学的思路,理解了欧拉方程,进而制造出飞机。飞机与鸟完全不同,但飞机却比鸟飞得更快更高。
如今,智能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将人脑的机理理解为鸟类飞行。我们是否需要完全仿造人脑做智能机器?也未必。从工程和技术的视角来看,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关于智能本身的方程和机理,进而制造出类似于比鸟类飞得更快的智能机器。而这样的可能性,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持续探索的目标。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过去几千年内,人类都没有想明白,但并不影响人工智能是一直向前发展的。ChatGPT 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的智力边界,就像蒸汽机使得50 千克的人与100 千克的人在体力上几乎没有差别。
在未来,智商80 的人可能也将与智商180 的人没有分别。这也是我们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一步一步扩大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的任务范围。
观点三:
“智能”并非只有人类才有。国外在提到人工智能时,更愿意采用“机器智能”的说法。但人类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可能是两类不同的智能。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智能并非只有个体智能,还有群体智能。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并非是一个个体进化的结果,而是群体进化的结果。语言的出现,是人类群体合作的结果。语言体现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结构化反映,也是人类主观想象的反映。
但是,ChatGPT 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全部是人类输入的,否则,它并不能感知客观世界。ChatGPT 在语言层次的突破,并不能认为是对人类智能的全部掌握。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跨越哪些技术鸿沟?
答:
以ChatGPT 为例,从客观上来讲,并非是算法有多么先进,而是真正实现了从第一步预训练,到第二步有监督微调(SFT),再到第三步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当我们对标ChatGPT 做一个新的人工智能时,意味着我们的目标是制造具备以下特点的人工智能:
第一,它应当是一个通用型人工智能,即可解决大部分任务,包括文本生成、数字计算、问答等。
第二,它应当具备多轮检索能力。
当目标明确之后:
第一,解决算法的问题。虽然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大量的论文,但要复现一个产品还需要论文中所没有的大量经验。
第二,解决算力的问题。国产芯片的性能、如何实现并行架构的算力加速,都是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解决数据的问题。如何推动系统化设计、人工如何介入和标记数据、如何缩短响应时间、如何降低成本等,都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