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讲堂】姚林青:如何破局:数字经济下传媒产业的“变”与“不变”

   日期:2024-12-26    作者:18mj3 移动:http://mip.riyuangf.com/mobile/quote/39023.html

  一、网络强国与传媒产业的重要性

  建设网络强国是筑牢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数字经济时代,网信事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新时代传媒产业是网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在西方社会,人们还将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喻为“第四权力”。可见,传媒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一环。传媒产业除了具有经济属性外,还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

  从传媒产业的政治属性来看,它具有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功能。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管媒体,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正确方向。围绕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及时精准报道。

  大众传媒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比如,2019年,为进一步深化打击整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对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整治“自媒体”乱象、网络戾气、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直播和短视频乱象等网络生态突出问题,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有力震慑,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从传媒产业的文化属性来看,它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摄取和社会大众娱乐的需求。美国社会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的分析,将其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

  1.环境监测功能。人类只有及时了解并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所以,传媒产业对社会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是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从传媒产业的经济属性来看,传媒产业提供资讯及文化娱乐产品,创造实体经济。一方面传媒产业具有完备的市场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传媒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传媒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占重要地位

  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一)传播革命

  1.语言媒介。人类相对成熟的语言产生体于5—10万年前。语言让人类的信息传播有了质的飞跃。

  2.文字媒介。人类的文字大约出现在五千年之前。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被保存。这些被保存的文字可以将信息的传播距离加大。

  3.印刷媒介。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被誉为“文明之母”。根据现有的资料,无法确定印刷术的具体发明时间。但从文献资料和印刷实物来看,印刷术起源于隋唐之际。15世纪,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在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的方法。

  4.电子媒介。1926年,电视被发明出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47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引发了电子技术革命;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向公众开放。

  传播学家施拉姆有一个著名的“最后七分钟”比喻。大意是说,如果把人类历史的100万年换算成一天时间,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集中在最后七分钟:晚上21点33分,人类出现了原始语言,人类文明萌芽;晚上23点53分 ,出现了文字,人类文明开启;午夜前46秒,约翰·古登堡发明了近代的印刷术,人类文明开始被更好地记录和传播;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人类文明以难以预想的加速度演进。

  按照施拉姆的比喻,人类在前23个小时内的传播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直到“最后七分钟”,人类的传播技术才出现了大幅度的发展。

  (二)数字经济与新媒体

  数字经济的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5年,美国复合技术联盟主席D.塔帕斯科特在《数字经济——联网智力时代的承诺和风险》中首次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D.塔帕斯科特认为传统经济中以实体方式呈现的信息流,在新经济中将以数字形式呈现。

  什么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是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产业数字化则是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由此,网络新媒体作为第四媒体正式进入传播媒体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是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播媒介,创新互动交互式传播路径,促进信息娱乐化倾向的一种新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旧更替是不变的常态。新媒体的内涵与范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某种“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片段上的产物,它会变为下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媒体”。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样式也在不断变化。

  Web1.0时代是个人电脑时代的互联网,用户利用web浏览器通过门户网站,单向获取内容,主要进行浏览、搜索等操作;用户只是被动接受内容,没有互动体验。web1.0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网络的时代,虽然各个网站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第一代互联网有诸多共同的特征,表现在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基于点击流量的盈利共通点、门户合流、明晰的主营兼营产业结构、动态网站。

  Web2.0这一概念,由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Web2.0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Web2.0是一个新的时代。Web2.0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另外,Web2.0时代还强调用户的交互性。

  Web3.0时代是智能网络时代。Web3.0是对Web2.0的改进,在此环境下,用户不必在不同中心化的平台创建多种身份,而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通行各个平台。2021年,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表示,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领域,“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和具体化的互联网,你将置身于体验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三)传统媒体转型

  1996年,中国千人报纸拥有量远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1997年,中国千人收音机拥有量为339台,日本为956台,美国为2118台;2000年,中国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293台,日本为725台,美国为854台;2000年,中国千人互联网用户为17.8人,日本为371.1人,美国为338.7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媒体发展水平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再比较千人拥有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的数量了,因为,现在的电子产品都可以代替这些东西。

  现在,我们更多比较的数据是有关互联网的数据。2022年,《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该报告对当年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德国、瑞典、荷兰、韩国、英国、加拿大、芬兰、丹麦。这时,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中国正在迈向网络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随着互联网广告渠道的日渐成熟,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出现向下的拐点,该年度传统媒体刊例花费增幅仅为4.5%,远低于2008—2011年13.5%的平均增速。其中,报纸媒体出现了7.5%的负增长,是传统广告渠道受到冲击最大的媒体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的媒介、新的技术必然会给传统媒介带来冲击和革命。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上线,首次将原有的报纸内容、色彩、排版等复制到网络上;1998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英文版;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更名为人民网。

  2009年6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同年8月,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对制播分离改革的总体要求、范围、方式等都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说明。2012年,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节目”的《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制与播的分离,为传媒市场带来活力与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视觉享受,但是这种变化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2010年之后,移动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移动媒体的发展,各种各样的app应运而生。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这一产业现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中首次试行全媒体平台(又称“中央厨房”)工作机制,通过运行新流程、探索新机制,引入新技术、创作新产品,进行了一场融合报道的“大练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开启“动本体、改存量”的媒体融合3.0阶段。

  2023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3)》。根据“传媒蓝皮书”课题组统计,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29082.5亿元,同比下降2.11%。2022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波谷,出现了20多年来未出现的负增长现象。

  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出现波谷有若干因素影响。第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受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影响。比如,经济发展放缓,企业会控制生产成本。对于传媒产业,则会体现在广告投放、宣传费用的控制上。广告收入下降,传媒产业收入就会下降。第二,新冠肺炎疫情也对传媒产业有较大影响。第三,游戏产业是传媒产业的一部分,我国对游戏产业的管控很严格,导致游戏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态势还是非常乐观的。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14126.08亿元,同比增长13.74%。

  (四)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这一阶段以BBS的出现为标志。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译为电子布告栏、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等。BBS这种形式被大众称为论坛。1994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是我国的第一个BBS站。从这以后,我们国家陆续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论坛。

  第二,娱乐化的社交媒体阶段。像人人网、开心网都是娱乐化的社交媒体。

  第三,微信息社交媒体阶段。2009年新浪微博的推出,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形式,借助其简短、精练的文字和良好的传播性,成为中国最大的微信息社交媒体。

  第四,移动化与智能化的多样化社交媒体阶段。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的普及,抖音、快手的流行,社交媒体通过新的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使其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用户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们来看看全球著名社交软件都有什么不同。Facebook 是一个联系朋友的社交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周围的人保持互动交流,分享无限上传的图片,发布链接和视频等。

  Instagram是一款运行在移动端上的社交应用,以快速、有趣的方式将随时抓拍下的图片彼此分享。Instagram与Facebook的区别是更加注重图像和视频的分享。

  TikTok的主要功能有:视频创作、观看视频、直播等。

  三、数字经济下的媒体创新

  (一)社交媒体的新传播特性

  社交媒体的新传播特性有四个方面:第一,平民性。平民性是社交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根本特征。社交媒体的平民性体现在5个C上,即用户创作(Create)、用户编辑(Compile)、用户传播(Communicate)、用户消费(Consume)和用户评论(Comment)。

  第二,互动性。这一特性模糊了媒体和用户间的界限,媒体与用户间不再是单向的宣传传播而进化出双向对话的特质, 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向的可逆。社交媒体创造的对话互动模式不仅包括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纵向联系,还包括普通大众内部的横向结构。

  第三,人际性。人际性是指社交媒体基于人际关系构建出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在关系网的作用下,人们生产和传播内容的目的不仅为了自我传播,也出于维护和拓展关系网络,树立个体形象和强化社区地位。

  第四,混沌性。大规模内容、用户在创造活力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无序与混乱。由于社会媒体自由度高但控制机制较少,泛滥的信息与内容多重传播使系统变得无序和不可预测,所以社交媒体生态整体上处于普利高津的“混沌”状态。

  (二)传播要素创新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名为《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哈罗德·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何种效果”)传播模式。

  Who代表传播者。在数字经济下的媒体创新中,传播者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比如,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社交机器人被使用。社交机器人是一种自主机器人,能够遵循符合自己身份的社交行为和规范,与人类或其他自主的实体进行互动与沟通。

  says What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in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to Whom说的是受众的问题。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with What effect说的是传播效果,即信息被受众接收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三)产业模式创新

  产业模式创新首先表现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经济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企业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主体。

  平台连接着不同的产业端。社交媒体平台连接着内容生产者、版权方、MCN机构(多频道网络)、广告主、电商、消费者等。这种围绕平台建立的新的产业链形态,在当代创造了诸多新的经济模式。比如,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等。

  在内容创新方面,出现了“IP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IP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影视产业原有的创作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制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可以和受众实现充分互动,提高关注度的过程。“IP热”本质上看是粉丝经济效应,粉丝数量及粉丝类型是投资方选择IP时最看重的因素,数量大意味着转化为观众的基数大,粉丝类型更集中则营销效率更高。

  在内容生产方式方面,现在有UGC、PGC等。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

  在网络产品形式的创新方面,出现了网络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Vlog、短剧、网络快餐文化等。

  在内容变现模式创新方面也有很大变化。比如,媒体原来的营收有一部分靠广告营收,现在出现了内容付费这种形式,还有直播打赏等。比如,抖音最开始是一个娱乐信息传播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但是随着发展,我们可以在抖音上直接订货,所以抖音又具有了电商属性。可以看到,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具有传播和消费的双重属性。

  四、媒体创新带来的问题与风险

  (一)AIGC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AIGC是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它的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把数据要素提到时代核心资源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其核心逻辑是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根据给定的主题、关键词、格式、风格等条件,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目前,AIGC可以广泛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营销、科研等领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个性化的内容服务。

  2024年,国内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该报告指出,截止到2024年3月,AIGC APP行业用户已经突破7380万,同比增长了8倍,其中,抖音旗下的豆包、百度旗下的文心一言以及天工、讯飞星火、Kimi智能助手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328.2万、1466.1万、966.1万、620.4万、589.7万。

  AIGC对传媒产业的四点影响:第一,有利于人机协同生产推动新闻热点事件全流程报道。过去,部分主流媒体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反应报道速度慢于自媒体,AIGC推进智能化新闻生产,让主流媒体“全程媒体”的建设更加快捷高效,并带来新的视觉化、互动化体验。

  第二,有利于促进内容生产消费,推动“传媒”向“智媒”转变。内容行业的消费在持续升级,在AIGC的加持下,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数字内容的感官体验,从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到沉浸式、互动式等媒介的演变,有望塑造数字内容生产与交互新范式,内容生产自动化达到工业化门槛。内容创作的高效率、低成本、个性化,将会促使UGC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传媒产业的数字营销能力。随着算法算力的提高,我们可以实现精准营销。AIGC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需求、行为等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广告内容来降低营销成本,实现精准营销。过去,要形成一个传统广告创意,首先要做市场调查和用户调查。一般来讲,用户调查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AIGC可以极大地节省这部分成本和时间。

  第四,有利于虚拟数字人、虚拟传媒产品的广泛应用。AIGC技术有助于推动VR/AR技术应用的发展,虚拟主播、虚拟演唱会、虚拟舞台等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虚拟传媒产品形式将会不断被创新,产生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AIGC的版权风险

  我们要让人工智能产生内容,就要对相应的数据模型进行训练。当训练数据缺乏透明度,就会引发稿源版权侵权问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算法、算力、算据)中,算据是核心。训练算据的数据越丰富多样,生成内容也就越准确精深。然而,多数AI公司对训练数据集的来源秘而不宣,缺乏透明度。

  再看算法。算法“黑箱化”给审稿把关带来版权风险。AIGC的训练数据需要通过清洗、筛选等操作变成算据,再通过运算生成最后的产生内容,这一基于深度学习的过程属于“黑箱”,用户无从知晓其具体运作。

  另外,含有AIGC的出版物版权的问题仍无定论。绝大部分国家的版权法和判例都不认可AIGC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美国版权局认为,版权只能保护人类创造力的产物,美国宪法和版权法中都使用的“作者”一词将非人类排除在外。

  当前,只有英国等少数的国家,在法理上认可AIGC作品。有些国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类艺术家有足够的创意来选择、安排、修改AI的生成材料,以符合版权的保护标准的话,那么,这个AI生成作品可能就具有了人类作者的身份,则可以主张版权。

  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对AIGC的出版物版权判例很复杂,所以,大部分国家对于AIGC版权的归属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AIGC技术应用门槛降低,也会带来风险。比如,用AIGC生成文本,合成假视频,编造不实信息等,都是AIGC技术应用门槛降低带来的风险。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已经出台若干文件,比如,2023年,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等。

  当前AIGC技术应用有法可依但并不完善。算法侵害还面临着“维权难”的困境,存在“取证难”“举证难”“认定难”“追责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尽快解决。

  (三)AI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与法律合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出向上向善的力量,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很重要。可以说,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和法律的合力。我们应该借助AI能力,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体系创新,鼓励各个行业的龙头公司和网络安全公司合作,把AI安全技术融入数字化场景当中,进行有效地安全防护;制定保障通用大模型安全的标准体系,推动通用大模型开展安全评测、接入安全服务,降低通用大模型安全风险;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制定和出台,以人工智能法及配套的监管工具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法律体系,同时参考其他成熟的监管思路,将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按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