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反乌托邦的社会解构和虚拟

   日期:2024-12-26    作者:szluwei2011 移动:http://mip.riyuangf.com/mobile/quote/33801.html

原标题:《美国内战》:反乌托邦的社会解构和虚拟

曾念群

提及美国内战,势必让人联想百年前美国的南北战争,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交战阵营为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本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事,后演变成解放黑奴的战争。相关电影如《光荣战役》《勇者无惧》《葛底斯堡》等,此外各种聚焦林肯的电影也绕不开此战,两年前还有过一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解放黑奴》。

这样的开场白固然呆板,切换娱乐频道的开场应该是:埃隆·马斯克前脚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战“100%概率”的言论,《美国内战》就在我们的大银幕“预演”。

关于美国内战的隐忧近年甚嚣尘上。2022年《经济学人》发布的一项美国民调显示,认为美国未来十年“非常可能”或“有可能”发生内战的占比高达43%,而致力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研究的犹太学者萨阿德近期接连发布“战争即将来临”的言论,并得到马斯克“100%概率”的跟帖应援,本就热腾的舆论一下炸锅。

我是带着三个先入为主的问题走进影院的:一是内战因何而起?二是战争规模如何?三是战争把美国带向何方?结果三个问题全部扑空了,导演嘉兰并不在我的预设轨道上。回看电影梗概,讲述的是一场似乎很当下的美国内战中,一行记者穿越战线尝试完成采访任务的故事。这无异于声明:“我”是第三方视角,而非《血战钢锯岭》那样的主观代入,“我”是带着发现、记录和审视的媒体观察,而非《穿越火线》那种平民邂逅。

故事没有上帝视角,除了各州独立内战爆发的引子,上来就是总统发言的录制,而后由记者下榻酒店的电视播报背景可见:除了官方播报的声音,连李这样的著名记者对战事的了解都不多,以至于他竟冒险制定千里单骑采访总统的作死之旅。接下来是公路电影的模式,借着记者的相机,记录所见所闻,并通过菜鸟记者洁西激荡观众的所思所感。千里之行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场景,一路更像是非洲塞伦盖蒂精品游猎项目,让人从不期而遇的小猎奇开始,最后才让你置身野兽的汪洋目不暇接。

第一站加油站所见,二人被吊垂死,场景看似微不足道,却是社区和熟人圈瓦解的代表,战争带来货币贬值和物价飞涨,民以食为天,生存还是毁灭,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第二站小分队之战的跟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求饶与被俘也无济于事,意味着战争没有既定规则。第三站不明所以的狙击,互不相知也无需动机,你想击杀我正好激起我干掉你的欲望,可见随处都是未知暴戾。第四站突如其来百尸坑,这一站没有新闻记录,三记者命绝当场,从菜鸟爬过的尸体肤色可猜,应该是种族主义的手笔。

影片在高潮的巷战戏之前,全是战争留下的细小碎片。就像一枚导弹击中目标,残骸散落在广袤的大地上,个别遗骸还在冒烟,作为小蚂蚁的记者或看客,只能窥探它们的悲惨与撕裂,而无法通过这些极个别的残片,拼凑出导弹的型号、爆炸的当量和毁坏的程度。这似乎恰恰是导演想要的。片中每一个情节,均可找到导演对这场战争不言而喻的疑虑,包括最后围猎总统的戏码,全是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答案。

影片好像没有拍多少战争,却试图通过战争的一斑去窥全豹,故事好像没谈政治,却又通篇充盈政治的意味。片中直到记者一行抵达前线,才知政府军溃不成军,战事就差一个总攻的尾声。言外之意:此前政府高奏凯歌的电视宣导,都是欺世盗名。连名记者们都被蒙在鼓里,需要这场自杀式犯险来一探究竟,由此可倒推这场内战对媒体舆论的钳制。结尾再反观政府掩耳盗铃式的宣导,一如《不要抬头》般讽刺。当总统被拖在地上,留下那句“让他们不要杀我”的遗言,政治反讽再了然不过。

影片有着一个宏大标题,又似乎缺乏与之对位的宏大叙事。但别忽略,这是一个5000万美元预算的项目,和动辄大几亿的商业巨制相比,简直不要太寒酸,而这已是A24影业投入最高的一部电影。再看导演嘉兰,此前执导的《机器姬》投入不过1500万美元,《湮灭》也才5500万美元,都是四两拨千斤的发力。尤其《机器姬》,当年击败了投资过亿的《火星救援》《荒野猎人》《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收入囊中。

面对这一宏大而沉重的电影命题,导演嘉兰的智慧杠杆依旧令人钦佩,同时似乎也有力不从心之处。比如记者在战斗中冗余动作实在太多,走位比战士还抢镜,甚至把相机当步枪来突突。其实被打压着就好,关键点露几下就够了,比冲锋战士还抢镜,早被打成筛子了。而且临了老记者李舍命相救的镜头,与菜鸟记者洁西决绝的镜头太过刻意——这时候李已为她而死,由她完成总统最后的不堪一拍,并不影响菜鸟一路的功能和成长。

另外,影片太依赖最后的激战,而前面小分队的战斗太水,没有拍出那种压迫感。那场戏用心设计,完全可以在不追加多少预算的前提下,提升其战争视赏大片的段位。此中关键问题还是要把镜头还给战争,而不要把战争当作记者工作的背景。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