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歇后语反映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老年人也许能在某些歇后语中,找到那淡化了的记忆。但对于失却了那生活感知的后辈,已是不知所云了。例如:补碗这个行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这句歇后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是“会意”不了的。
六月里穿棉鞋——日(热)脚;
江西人补碗——自顾自(吱咕吱);
碗里的鱼头——拨一拨动一动;
肉骨头敲鼓——昏(荤)咚咚;
豆腐漏勒灰堆朗——了(撩)不起;
老豆腐切边——装嫩;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撩不起的馊豆腐——不受抬举;
弄堂里拔木头(卖竹杆)——直来直去;
大腿上搓糖园——一手一脚(一个人自始至终办到底);
头钮搭勒二(腻)钮上——缠错;
公要馄饨婆要面——众口难调;
盐罐头里出蛆——不可能;
屙屎拔茅针——顺带公便,一举两得;
看戏卖麻团——一心两用;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浴池里放屁——后翻炮(泡);
合扑则放屁——勿吃力;
老太婆撒尿(施音)滴滴答答勿爽气;
钉头碰着铁头——硬碰硬;
冷锅勒爆出热栗子——出乎意料;
象牙筷上板皵丝——寻齁事;
箩勒拣花——眼花绿花。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相关的歇后语中,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
大年夜打浆糊——贴对(完全正确);
大年初一拜年——都说好;
大年初一看皇历——日脚(日子)长着呢;
腊月三十看皇历——呒没日脚(日子)过了;
正月十五贴春联——晚了半个月;
八月十五办年货——赶早;
大年夜捉狗屎——独行;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三、人们在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相关的歇后语,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延续了千年的农耕文化。
蚕豆开花——黑心;
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月的黄瓜棚——空架子;
新箍马桶——三日香;
十月的桑叶——没人睬(采);
九月里的甘蔗——甜到心;
五月底的粽箬——过时货;
青(清)竹竿搗茅坑——越搗越臭;
箩里坐笆斗——稳笃稳;
萝卜不当小菜——不当一回事;
茅柴窠勒长竹笋——出人头第;
乡下人耥稻——有来有往。
四、宗教信仰具有普遍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歇后语也就顺理成章地和宗教信仰挂上钩。
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
七个和尚撑把伞——落拓(六秃)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老和尚敲木鱼——实笃笃;
土地爷放屁——神气;
四大金刚的琵琶——谈(弹)不得;
灶家菩萨上天——有一说一;
灶家菩萨上天——尽拣好话说;
师姑养伲子——众人帮忙;
又做师娘又做鬼——好人恶人都是他;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折空老寿星——事情落空;
烧香隑动佛——做事毛手毛脚。
五、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语言文字,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从常州方言地名的歇后语,可以窥见其一斑。
十二月的松柏——东(冬)青;
水没田埂——路城(路沉);
火烧排门——焦店(焦溪的别称);
老太婆吃鸡蛋——鸣凰(呡黄);
牛脚踏勒畚箕里——奔(畚)牛;
杨柳透青——魏村(回春);
筲箕呒没攀——横林(横拎);
隔年头的债——成章(陈账);
粪船翻勒河里——丫河(垩河);
夜壶掼落攀——陵口(拎口);
带着宝剑上殿——武进;
扁担塞勒桥洞里——港桥(扛桥);
上下两张嘴——吕墅(吕字);
对桥作揖——谢桥(运村的谢桥);
开水勿甜——湖塘(无糖);
喳啦婆过桥——寨桥(喳桥);
桥勿勒河上——蠡河桥(离河桥);
一千市尺——百丈;
大船开不进——小河。
六、人类和动物的相处中,产生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游牧民族中有关动物的语言文化就特别多。常州处于江南水乡的稻作文化,除了耕田的水牛外,没有大型的动物,但在和家禽和一些小动物的相处中还是产生了不少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小鸡吃黄豆——粒粒下肚;
乌龟吃大麦——活糟蹋;
乌龟爬门槛——就看这一番(翻);
肉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跌勒白米囤里——尽吃不动气;
小狗跌勒茅坑里——空欢喜;
斑鸠教鹁鸪——大家差不多;
狗面亲家公——反复无常;
鸭吃砻糠——空欢喜;
黄牛肩胛——不负责任;
蛇吃黄鳝——硬摒;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猢狲扫地——面前光;
猢狲抓把屎——呒抓搦;
癞勃高(癞蛤蟆)跳勒戥盘里——自称自赞;
瞎猫碰着死老鼠——碰巧;
隔年头的蚊子——老口;
蝗虫吃过界——凶过了头;
鼻头上挂鮝鱼——(嗅鮝)休想。
七、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歇后语。
上不到横林,下不到洛社——进退两难;
太湖的巡警——管得宽;
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
陈渡桥的酱油——赞(蘸)不得;
宜兴格夜壶——突出一张嘴;
八、旧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催生了一些社会歇后语,尽管这些歇后语带有某种歧视和贬义,但是毕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想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符时宜的歇后语慢慢被淡化、淘汰。
秀才碰着兵——有理说不清;
乡下人不认识炮台——大冲(铳),坍台、丢脸的意思;
乡下人不识土地堂——上他当(堂);
乡下人不识关公——噱(血)头;
乡下人看告示——一篇大道理;
乡下人看走马灯——又来了;
乡下人挑粪桶——两头都是死(屎);
叫花子唱莲花落——穷开心;
叫花子困街沿——得寸进尺;
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
叫花子打算盘——穷有穷打算;
吊煞鬼搨粉——死要面子;
嘴像糖罐头,心像铢钻头——口蜜腹剑;
凿洞装牙须——做事死板;
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
戏台上的胡子——假佬。
九、从民间传说、戏曲等民间文艺中产生的歇后语,也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它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上,把历史的因素和传说与民间口头文学创作有机融合,使歇后语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张飞穿引线——大眼瞪小眼;
严嵩做寿——照单全收;
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关公舞大刀——拿手好戏;
杨五郎当和尚——半路出家;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十、从残疾人生理缺陷引申的歇后语,有善意和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过分低俗的歇后语,丑化了残疾人的形象,降低了歇后语的文化水准,无疑是会随着大众的文化水平提高而逐渐被淘汰。
两个哑巴困(睡)勒一头——呒没话说(表示没有意见);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聋子的尼(耳)朵——摆摆样子;
瞎子吃馄饨——肚里(心中)有数;
瞎子点灯——白费蜡;
瞎子挡秤——不在心(星)上;
瞎子摸弄堂——到处碰壁;
独眼龙看戏——一目了然;
瘌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
瘌痢头的伲(儿)子——自己的好;
瘌痢头的辫子——险搭搭;
骆驼搁勒桥背上——两头不着落,(在老常州方言中把“驼背”形象化的称为骆驼)。
十一、数字是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数字的产生和流行都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幷没有什么神秘,但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数字除了计数外,还生产了许多文化色彩,浸淫着民俗文化观,从数字中产生的歇后语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七个人睡两头——颠三倒四;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三个铜板放两头——一是一二是二;
三个指头捏田螺——稳笃笃;
一滴水漏勒油瓶里——碰巧。
完,收集自网上,欢迎补充。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