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剧保证"侯鸿亮:做更好的内容心里才踏实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ip.riyuangf.com/mobile/news/1116.html
核心提示:  导演、摄影师、制片人,是他在电视剧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扮演过的角色。撇开过去的成就不提,仅就他近几年制作的电视剧来说

57148_500<em></em>x500

"良心剧保证"侯鸿亮:做更好的内容心里才踏实

  导演、摄影师、制片人,是他在电视剧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扮演过的角色。撇开过去的成就不提,仅就他近几年制作的电视剧来说,再不看国产剧的人也不会陌生——《闯关东》《温州一家人》《战长沙》《北平无战事》,再到《伪装者》《瑯琊榜》《欢乐颂》《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每一次亮相,都是一个社会话题。圈里人提起他总会说:“这事交给侯鸿亮就放心了。”“侯鸿亮”3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等于电视剧的品质保证。

WechatIMG2

  4月17日,侯鸿亮制作的《外科风云》将开始在北京卫视和浙江卫视播出。这是侯鸿亮团队又一部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以医疗系统为背景,直面常常被推上舆论风头浪尖的医患矛盾。去探究社会的真相,侯鸿亮说这是电视剧创作者的责任。

  影视剧创作不能回避社会矛盾

  记者:医患关系是近年来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在影视剧创作中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但《外科风云》显然对医患矛盾有非常直接的反映。在这部剧的制作过程中您是怎么考虑的?

  侯鸿亮:医患关系的尺度比较难把握,但这样的社会问题不能回避。负面的东西往往特别容易传播,但传播的东西又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特别需要探究一个真相。比如我们总是会说到医闹、医患矛盾,但如果说到医疗行业一些正面的东西,又没有人去相信和传播。《外科风云》里,我们把一些平时病人会遇到的问题放到医生身上,换位的思考会让观众看清楚每个人的状态。我觉得这是相对真实的,医患关系没有舆论渲染的那么差。每个行业里都会有好的人,也都会有有问题的人。我们希望能通过影视作品传递出来一些正能量,能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

  记者:行业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是非常流行的类型,比如《白色巨塔》《急诊室医生格蕾》等,但中国的行业剧还不是那么发达,您认为行业剧在国内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侯鸿亮:我觉得观众对行业剧的需求是很大的,但对创作部门来说,行业剧是比较有难度的,除了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还需要附加一层工作量,可能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比如拍《外科风云》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完成一个电视剧的整体创作完外,还要加强所有人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尤其是演员。而对于编剧来说,如果你没有医疗背景,你写出的台词都不对,就做不到起码的真实。

  记者:国外行业剧是怎么做到的?

  侯鸿亮:一方面,国外的电视剧承载的宣传功能没那么多;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态度很认真。但在中国,如果行业剧真的发展起来,对整个电视剧行业是有很大拉动的。不管是警匪、律政,还是医疗剧,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平时是英雄,但我们并看不到他们作为平常人的部分,这也是观众想看的部分。

  不能用做快销品的心态拍电视剧

  记者:您制作的电视剧已经是行业内外皆知的品牌,您是如何保证电视剧品质的?

  侯鸿亮:只有老老实实做好每个环节。比如《外科风云》的导演用了一年半时间在这部剧里。一个导演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一部戏,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但可能很多导演一年拍两部或者两年拍三部,所以就显得我们比其他人用的时间更多。时间长了以后就养了一种干活的方式,如果哪个环节没做到的话,你心里会不踏实。

  记者:很多人觉得电视剧、电影是快销品,于是就有人赶工赚快钱。

  侯鸿亮:我觉得这个行业应该百花齐放。几年前有人可能觉得我们这样做事的人是一帮傻子,但我觉得做事要一定做到自己心里愉悦的状态。如果让我做快销品的话,我自己心里是不能满足的。但有些人可能不需要这样做,他一样能得到心里的满足。不一样的做法所对应的观众是不同的,我的作品对应的是一类观众,那样的作品对应的可能又是另一类观众。但无论如何,电视剧的审美不能丢,而我觉得很多电视剧实际上是没有美感的。

  另外,在思想的深刻度上,中国的环境可能确实跟其他国家有些不一样,但我觉得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你是不是用心在创作。比如在伊朗拍电影的禁忌可能比中国还多,但他们怎么拍出了《小鞋子》或《一次别离》呢?所以我觉得不要抱怨那些外在的约束,要看看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够不够。当然,商业社会你也必须遵重商业规律,但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要满足内心里的追求。

  记者:执着于内心的认真创作,最后获得的观众是最大化的吗?

  侯鸿亮:这对我们来说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说,侯鸿亮团队拍的戏品质高,但收视不能保证。后来我觉得,电视剧毕竟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我们有没有可能先把市场打开,然后再来做得更好。但现在看起来,我们有了那些年的积累,市场已经对我们的品牌认同了,我们的创作空间其实更大了,获得的市场信任度更高了。我特别开心的是,其实你有所坚持地去做,你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见得迎合快销你就会有更大的收益。

WechatIMG3

  记者:从《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到《欢乐颂》《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您的项目其实非常多元,您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侯鸿亮:我们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限制,但新鲜感是很重要的。拍一部剧,要么你想讲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要么你想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要么你想通过电视剧表达你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要么有一种新的技术要应用到一部电视剧里……总有一个理由,我对自己没有题材限制,但我不会跟风。可能一个戏火了,我相关题材的戏都会停,因为我觉得艺术创作最大的魅力是创新,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意义。

  就像《他来了,请闭眼》,某种程度上是我第一次做网剧,我想通过这次尝试知道网剧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一做就做了3部,包括后来的《如果蜗牛有爱情》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正好这3部剧播出的时候也是新媒体剧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过这3部,我基本上对网剧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我也一直在总结经验,可能未来能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媒体形态的网剧形式。

  再比如我曾经为了《北平无战事》把《瑯琊榜》的拍摄拖迟了一年,我对这样的题材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看了就想拍出来;拍《战长沙》也是因为我想将那段历史通过影视呈现出来;拍《伪装者》是公司刚成立时我想找一个相对商业类型更成熟的项目;《瑯琊榜》是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想象,它塑造了一介布衣的形象,中国影视剧在此之前没有这样的形象,但是一介布衣又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推崇的样子,我觉得《瑯琊榜》填补了这个空白。

  网剧应该有更大的胸怀,不能靠打擦边球

  记者:网剧和电视剧究竟有什么不同?

  侯鸿亮:我不认为在题材选择上有什么不同。网剧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但网剧最重要的是以周播的形式把用户聚拢在新媒体平台,这就需要更好的内容。我就想做这个更好的内容,但什么是更好的内容呢?我觉得大致地说就是能把我们跟美剧的距离稍微再拉近一点,而且是真正符合周播的概念,每周有一个很大的悬念,从剧本的设置和拍摄手法上都要与播出的方式相符,不是说我拍了一部戏把它分成12周播出,而是在创作的时候就把它拍得像12个小电影一样放在12周,叙事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现在想做的,这才符合用户的需求。

  记者:您觉得网剧和电视剧的观众群区分大吗?

  侯鸿亮:还是有区分,电视的受众互动性稍微弱一些,网络的受众互动性稍微强一些,所以会有很多新的概念在里面。新的技术来临后会延展出很多新的功能,比如你现在可以把网络上看到的商品直接放到你的购物车里,可能未来通过VR技术就可以进行这商场去试穿。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弹幕、打赏这些功能,我觉得都是现代人在网络上做出的情感宣泻。所以创作者要更好地去了解观众,在不同的平台做出不同的东西去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我曾经说过,如果网剧是完全靠打擦边球、靠强调与电视剧题材的差异化,那就永远发展不起来。它应该胸怀更大,应该做主流,而不是做擦边球。

  记者:网剧对传统电视剧的冲击大吗?

  侯鸿亮:会有冲击,但电视剧还是有自己的地位。中国还是有客厅文化,未来只是传送渠道会改变,内容生产者就会面临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移动客户端这些不同的渠道。我认为科技的进步是挡不住的。中国受众的面太大了,只要不要把观众丢失了,你的内容只要能得到一部分观众的信赖,你就会成功。

  IP剧最重要的不是IP火不火,而是拍得好不好

  记者:最近几年IP剧很火,刚刚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前的《鬼吹灯》《瑯琊榜》都是这样,您怎么看IP剧的发展趋势?

  侯鸿亮:我始终觉得现在大家所说的IP不是真正的IP,只是初级阶段的IP。比如你可能认为《冰与火》是一个IP,但实际上它改编成的《权力的游戏》才是真正的IP,它可以在各个领域延伸。而我们国内现在所说的IP无非就是网络小说改编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大家都在寻找捷径,当原创的风险变高,有的公司就会觉得还不如选择一个已经在网络上被检验过的文本。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是投机心理,但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就不对。《瑯琊榜》也是这种方式,但关键是你要把每个环节都做好,从一开始就要寻找最适合影视改编的小说,创作的时候也要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现在很多人对IP剧的评判标准是网络IP火与不火,其实评判标准应该是你最后拍得好与不好。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一定会过去的,因为市场是大浪淘沙的,最后能留下的一定是能站得住的。劣质驱逐良币不可能是永远的状态,否则大家都不干了。

  演员片酬高低要靠市场调节

  记者:您怎么看演员超高片酬?

  侯鸿亮:演员价格是个市场行为。比如一部戏卖到5亿元的时候,给演员1亿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剧本、团队、演员,是平台选择一个项目的3个要素。如果你的剧本好、团队好,演员可能不见得需要那么好;如果剧本不好、团队不好,平台就会对演员有要求。制作方也希望演员给项目上个保险,能把项目顺利卖出去。所以大家都在争抢演员,演员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出品方之间相互争抢就把演员价格哄抬上去了。但我觉得这就交给市场去调节吧。

  记者:跟国外相比,中国的好演员确实特别稀缺吗?

  侯鸿亮:我觉得是教育、行业内部的自律等方面都有原因。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认认真真去学表演,到了剧组有没有认认真真工作,另外行业团体有没有加强自律……都会影响到演员的成长。但我觉得这些其实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要有法律保障才能留得住人才

  记者:前两年很多人愿意用“小鲜肉”拍戏,但这两年开始有人反思这个问题,有人开始觉得找有电影质感或者电视剧质感的演员其实比带粉丝更重要。

  侯鸿亮:是的。说实话,影视行业里真正专业的人其实不算多,我总觉得经常会看到认认真真犯错或者认认真真拍烂戏的人,因为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了,涌进来的人太多太杂,大家对这个专业没有敬畏感,都觉得我就可以随意做导演、随意投资拍戏。但其实这么多年在这个行业里,我是越做越谨慎。专业能力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的,就像我们原来说,你没有拍过500集戏你敢在这个剧组指手划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