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沂河·钩沉丨沂水民间“礼器”考
2024-12-06IP属地 湖北2
沂河·钩沉丨沂水民间“礼器”考 钩沉

  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曾说“礼失求诸野”。如此说来,平常人眼里的所谓“鄙陋之乡”——逼仄的山旮旯子,不一定是闭塞愚昧的指代,甚至还隐藏着国之礼仪的基因密码呢。

沂河·钩沉丨沂水民间“礼器”考

  国有列鼎而食、韶乐而舞的礼仪,曾经皇权不下乡的村落,在待人接物、人情往来、姻亲关系中,也还保留着一些朴素的礼道讲究、仪式仪轨。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以相互馈赠为代表的交际中,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日常用具实现了“华丽转身”,在这些场合上发挥出简单朴素的礼仪文化功能来。

  出门箢子,要饭提篮

  箢子,用杞柳经白条匠编制而成,有三升、四升、五升箢子,斗箢子扁把子箢子等之分。从前出门走亲访友,若要是带着吃食,那必定用到箢子。特别是结婚送填箱、生小孩“送祝米”的,更少不了用箢子盛烧饼、饼干、馍馍、米面等。若是自己没有,就到邻居家借用,归还时一定压上两个馍馍,这叫“空着借、不能空着还”,和从前借筲和钩担挑水用完要挑上两筲水还回去是一个道理。

  除此之外,箢子还是上坟敬祖的首选。每到清明节,院东头镇大偏良村的村民就将供养菜、一壶老酒、几个馍馍放在箢子里挎着,另一个胳肢窝里夹着几刀纸,三三两两约着去上坟。上坟完毕,找个避风向阳的地方,把箢子里的菜就地摆上,“先人剩的”酒满上,你一杯我一盏地相互敬劝,一两个时辰下来,喝得醺醺然、陶陶然,相互搀挽扶持着,向暮霭笼罩、炊烟袅袅的村庄隐去,真得田园之乐。

  然而沂水之大,无奇不有,在不同地域的风俗流变中,总会有突破常理的蹊跷旁逸斜出。也是在这个乡镇,有的村竟用提篮上坟。作为粗使家什,提篮也就是用作盛柴禾、拾地瓜皮子等粗用,在旧社会逃荒要饭,就挎个破提篮头挨门串户让人家行行好给口吃的。提篮往往和贫穷、苦难等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了贫穷困苦岁月的代名词。但在这个村,用提篮挎着酒菜上坟,看似将就不堪,但一问才知挎着提篮上坟就是这个村的讲究,他们也觉得与别村的风俗格格不入,但一辈辈这么下来,也就习惯了。

  公事用度多用传盘

  传盘是成黄金比例的长方形带浅帮的木器。从前有一种搪瓷茶盘,和传盘差不多,白底红帮的圈沿,正当中印着大红双喜字,或是大红牡丹、粉嫩荷花的图案。

  开庭摆宴席、待客要喝酒,倘若将“场”安排在酒馆饭店里,那上菜的侍者多用餐车,四个轱辘推着走;红白公事、招待比较重要的亲戚朋友,要是在家里请乡厨,那传盘一定是少不了的礼器。

  端酒上菜用传盘,就是这么个礼仪规矩,办事的主家自己没有,就到邻居家里借,有时候满庄借遍才得一场宴席所需。这个事情也可以托付乡厨代为张罗,毕竟乡厨经常走家串户,谁家有什么家什都门儿清。

  若说酒席宴会上,传盘更多是作为实用器具,以免烫手之虞,而在结婚当天的诸多仪式上,传盘的使用虽不显山露水,却不可替代。比如新郎“领红”时,斜挎肩头红绸子的另一头要放在传盘上。除此之外,传盘里还要放几串铜钱和缫丝时缠蚕丝的“约子”、一个长把木勺子,分别代表有钱有福、幸福绵长、万事如意。这条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红绸子,从新娘下轿、过门、拜天地,都需要一副传盘在左右辅佐,直到入洞房新郎“踩床”前,才由嫁娘将红绸子从新郎背上拿下放到传盘上,再将传盘放到柜子上,就连新郎挑红盖头的红筷子,也要精心放到柜子上面的传盘里。总之处处以这种“不随便放”的礼仪,表示对这门姻缘的郑重其事。而至于新人吃宽心面、拜亲、敬祖的礼物、祭品,都得用传盘担纲承托大任。

  吃用都能盛的食盒

  《老残游记》中有“门口已有一个戴红缨帽儿的拿了一个全帖,后面跟着一个挑食盒的进来,直走到上房”的语句。“全帖”是旧时礼帖的一种,用红纸制,共有十面,横迭而成。用全帖表示恭敬郑重之意。打开食盒后“原来是一桌甚丰的鱼翅席”,让老残看后大呼“不敢当”了。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聚人气”的时候,分别是出生、结婚、死亡。生与死首尾两端,一个尚在懵懂无记时,一个在万事皆休后,本人毫无体验度可言。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结婚这个桥段,就似乎没有理由不办得风光无限、足以铭记终生。在喜事简办的大背景下,如何简约而不失礼仪,让传统婚庆风俗赓续,就是一门学问了。

  从前结婚“码字联单”的系列程式中,两人抬的大食盒一旦出动,那必然是“喜事有成”的里程碑式标志。单举“下催妆”的例子,结婚前两天,男方家派出人抬着食盒到女方家“催嫁”。食盒里有云裥、头花、六色礼等什物,要紧的是食盒顶上还有一对不到半年的雌雄童子鸡。这对鸡要在结婚送亲时,再随着大食盒回新郎家。来回两次占了食盒头筹的鸡叫“长命鸡”,不能刀镬相向,日后得好好喂着繁育后代,以示新婚夫妻家丁兴旺、福寿绵长。

  大半人高的食盒上红双喜字帖加封,上有黑腿金翎、冠子还没发育完全的雌雄俩鸡,随着抬食盒人的脚步颤颤巍巍、晃晃悠悠,兴许还忍不住不时用稚嫩的嗓子“引吭高歌”一曲,用一啼唤出扶桑日的气概,昭示“周公之礼”既成之实,也是非常有趣。

  食盒除了装食物,其他东西也能放。赵树理《邪不压正》里就说“这地方的风俗,送礼的食盒,不只光装能吃的东西,什么礼物都可以装食盒”。不知道这是哪里的风俗,竟和沂水如此仿佛。另外,在封建社会里有拍马溜须送礼的,怕人看见,就用食盒装满珍珠翡翠、黄金白银来遮人耳目。

  斗升之辨有讲究

  斗有柄,像个长柄勺子。《小雅》里就说“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大熊座中最著名的星群非这北斗七星莫属了,七个星组成一个长柄的斗状,在地球上看来围绕着北极星转圈。

  在沂水,常见的斗口小底大、升口大底小,都呈被截去头角的四棱锥台状。

  十升一斗,斗和升本来既是容器、也是容积单位,所以大小都有定制。但市制改公制后,斗和升就逐渐成了古物。可由于传统习俗的讲究,这两种家什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身边。

  十月已是秋末冬初,稼穑尽收藏于仓囤。这也是向神祇、祖先们荐献新粮食品的时候,所以在沂水,十月也被称为“神月”,当然这是封建迷信,不足取。但通过“荐新”的礼仪活动,将新麦子面包子、馍馍,斗量升载的五谷杂粮献祭于“神位”前,可以彰显对皇天后土丰厚恩赐的敬畏、感激之情;表达克绍箕裘、不忘根本、追思怀古的亲情。

  这种用斗升盛载粮食祭祀神灵的古老风俗,在马站镇丰糕制作技艺中还得以完整保留,每年五月份做丰糕之前,张师傅都会这么去做,他家还保留着一套继承了好几代的祭祀用品,其中盛粮食的大斗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现在一般的人家会因陋就简,到集市上去买个升一样的容器,又名“香升”,盛上粮食还能权作香炉,黄澄澄的小米、大豆里插上三炷香,青烟袅袅盘旋而起,冥冥间传递着收获的喜悦,祈求更加文明富强的心声。

  不做量具的升,在娶媳妇时盛栗子、枣;小孩铰头的时候,剪子和帷穗子都放在一口升里,取“升”的谐音,寓意“生生不息”“升官发财”的意思,都代表着百姓的美好愿望。

  现在做升打斗不再像从前那样用燕尾槽扣起来,以求严丝合缝,而都是用钉子楔、胶水粘,确乎有点将就。在集市上问一位老匠人关于升与斗的区别,他说,现在的人把从前的斗叫作升,而升称作斗,比较混乱。其实大口向上的才是斗,因为便于从中取用东西,并且也为了讨个口彩。如今,敞口斗唤作了升,这真是实用主义在民俗中鲜活的体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