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03

   日期:2024-12-27    作者:gpmy2009 移动:http://mip.riyuangf.com/mobile/quote/57741.html

慢 SQL 优化是提升数据库性能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 SQL 优化方法

查询语句优化

  • 索引优化
    • 索引列选择:分析查询语句中子句、条件和子句中涉及的列,优先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如在电商系统中,经常按商品类别、价格范围等条件筛选商品,就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
    • 索引类型选择:根据列的特点和查询需求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如对于经常用于范围查询的列,可使用 B 树索引;对于等值查询较多的列,可使用哈希索引。
    • 避免冗余索引:定期检查索引,删除不再使用或重复的索引,避免索引过多导致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性能下降。
  • 优化查询逻辑
    • 改写子查询:将复杂的子查询转换为连接查询或使用临时表,以提高查询性能。
    • 调整查询条件顺序:按筛选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子句中的条件,使查询引擎更快地缩小结果集。
    • 使用合适的函数和操作符: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数或操作符,以免导致索引失效。如会使索引失效,可改用。

数据库结构优化

  • 表结构优化
    • 垂直拆分表:将包含大量列的宽表按功能或访问频率拆分成多个窄表,减少查询时的数据读取量。
    • 水平拆分表:当表中的数据量过大时,按一定规则将数据水平拆分到多个表中,如按时间、地域等。
  • 数据类型优化
    • 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根据列的取值范围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如能用就不用,能用就不用,以减少存储空间和提高查询性能。
    • 避免使用可变长字符串类型:在频繁更新的列中,尽量使用定长字符串类型,以减少数据存储碎片和提高更新性能。

服务器配置优化

  • 硬件升级
    • 增加内存:内存不足会导致大量磁盘 I/O 操作,增加内存可提高数据缓存命中率,加快查询速度。
    • 升级 CPU:对于复杂查询或高并发场景,升级 CPU 可提高查询处理速度。
    • 更换存储设备:使用高速固态硬盘(SSD)替换传统机械硬盘,可显著提高磁盘 I/O 性能。
  • 参数配置优化
    • 调整缓存参数:根据服务器内存大小和查询负载,合理调整数据库缓存参数,如,提高缓存命中率。
    • 优化连接池参数:根据应用程序的并发访问情况,调整连接池的最大连接数、最小连接数等参数,避免连接资源浪费或不足。

应用程序优化

  • 优化数据访问层:在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层,对 SQL 语句进行统一管理和优化,避免在业务逻辑中直接编写复杂的 SQL 语句。
  • 采用缓存机制:在应用程序中引入缓存机制,如使用 Redis 等缓存数据库,缓存频繁访问的数据,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查询。

定期维护数据库

  • 监控与分析:使用数据库自带的监控工具或第三方监控工具,定期监控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如查询执行时间、CPU 使用率、磁盘 I/O 等,及时发现慢 SQL 语句。
  • 定期清理数据:定期删除数据库中的无用数据、历史数据和日志文件,释放存储空间,提高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数据库(DB)缓存不一致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与缓存中的数据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应用程序读取到过期或不正确的数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法

缓存更新策略优化

  • 基于时间的过期策略
    • 设置合理过期时间:为缓存数据设置适当的过期时间,确保数据在一定时间后自动失效,重新从数据库中获取最新数据。
    • 动态调整过期时间:根据数据的更新频率和重要性,动态调整缓存数据的过期时间。
  • 基于更新通知的策略
    • 数据库更新通知缓存:当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更新时,通过消息队列、数据库触发器等机制,主动向缓存发送更新通知,使缓存及时更新数据。
    • 缓存订阅更新消息:缓存系统订阅数据库的更新消息,一旦收到更新通知,立即更新缓存中的相应数据。

数据同步机制

  • 双写一致性
    • 同步写缓存和数据库:在更新数据时,同时更新缓存和数据库,确保两者的数据一致性。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来保证双写的原子性。
    • 先写数据库后写缓存:先将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中,再更新缓存。如果缓存更新失败,可以通过重试机制或异步更新的方式确保缓存最终被更新。
  • 异步同步机制
    • 使用消息队列异步更新:将数据更新操作封装成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由专门的消费者从消息队列中获取消息并更新缓存,实现数据库与缓存的异步同步。
    • 后台定时任务同步:通过定时任务定期检查数据库和缓存中的数据差异,对不一致的数据进行同步更新。

缓存设计优化

  • 采用分布式缓存
    • 一致性哈希算法:使用一致性哈希算法将缓存数据分布到多个缓存节点上,当节点发生增减时,数据的迁移量较小,降低了因节点变化导致缓存不一致的风险。
    • 分布式事务一致性:在分布式缓存环境中,使用分布式事务来保证缓存数据的一致性,如采用 Seata 等分布式事务框架。
  • 缓存分层设计
    • 多级缓存架构:采用多级缓存架构,如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缓存数据,提高缓存命中率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缓存更新策略确保各层缓存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 热点数据缓存:将热点数据单独缓存到高性能的缓存中,如使用 Redis 的内存缓存,对热点数据的更新操作更加高效,减少了缓存不一致的情况。

监控与补偿机制

  • 数据一致性监控
    • 实时监控工具:使用监控工具实时监控数据库和缓存中的数据状态,通过数据比对等方式及时发现缓存不一致的情况。
    • 日志记录与分析:记录数据库和缓存的操作日志,通过日志分析发现可能导致缓存不一致的操作,及时进行处理。
  • 数据补偿机制
    • 自动修复:当发现缓存不一致时,系统自动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数据修复,如从数据库中重新获取数据更新缓存。
    • 人工干预:对于一些复杂的缓存不一致情况,提供人工干预的接口,由运维人员手动进行数据修复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索引失效的情况以及索引的底层结构介绍

索引失效情况

  • 使用函数或表达式对索引列进行操作
    • 当在子句中对索引列使用函数或表达式时,索引可能会失效。例如,即使列上有索引,该查询也无法使用索引进行高效查找,因为对索引列使用了函数。
  • 索引列参与运算
    • 如果在查询条件中对索引列进行了算术运算,索引通常会失效。比如,即使列有索引,该查询也不能有效利用索引,而需要全表扫描。
  • 使用操作符时通配符在最前面
    • 当使用操作符进行模糊查询且通配符在最前面时,索引将失效。例如,这种情况下数据库需要对每一行数据进行匹配,无法利用索引快速定位。
  • 数据类型不匹配
    • 如果查询条件中索引列的数据类型与实际列的数据类型不匹配,索引可能无法正常使用。例如子句中传入的是字符串类型,而索引列是整数类型,就会导致索引失效。
  • 连接条件使用不当
    • 当在子句中使用连接多个条件时,如果其中有一个条件列没有索引,那么整个查询可能无法使用索引。例如,如果列没有索引,即使列有索引,该查询也可能会进行全表扫描。
  • 值比较
    • 在某些数据库中,对包含值的列进行或比较时,索引可能不会被使用。这是因为值的处理方式比较特殊,不同数据库的实现可能不同。

索引底层结构

  • B 树索引
    • 结构特点:B 树是一种平衡的多路查找树,其节点包含多个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路径长度相同,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
    • 查找过程:在查找数据时,从根节点开始,通过比较关键字与节点中的值,沿着相应的指针向下查找,直到找到目标数据或确定数据不存在。
    • 应用场景:适用于范围查询和等值查询,如按日期范围查询订单、按用户 ID 查询用户信息等。
  • 哈希索引
    • 结构特点:哈希索引基于哈希表实现,通过哈希函数将索引列的值映射到一个哈希桶中。哈希桶中存储了对应的数据行指针或数据行的物理位置。
    • 查找过程:在查找数据时,先对索引列的值进行哈希运算,得到哈希桶的位置,然后直接在哈希桶中查找对应的数据。
    • 应用场景:对于等值查询效率非常高,如通过用户的唯一标识查找用户信息。
  • 全文索引
    • 结构特点:全文索引通常基于倒排索引实现。它将文档中的每个单词作为索引项,记录该单词在哪些文档中出现以及出现的位置等信息。
    • 查找过程:在进行全文搜索时,先对搜索关键词进行分词,然后在倒排索引中查找包含这些关键词的文档,并根据相关性评分等算法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对文本内容的全文搜索,如在文章、博客、产品描述等文本数据中进行关键词搜索。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操作系统中两个不同的运行级别或特权级别,用于管理系统资源和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理解

基本概念

  • 用户态:也称为用户模式或用户空间,是应用程序运行的普通模式。在用户态下,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和执行一些非特权指令,不能直接访问硬件设备和系统资源,如内存管理、进程调度、设备驱动等,需要通过系统调用向内核请求服务。
  • 内核态:也称为内核模式或内核空间,是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的特权模式。在内核态下,操作系统内核具有对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完全控制权,可以执行任何指令,包括特权指令,如访问系统内存、控制 CPU、管理设备等。

主要区别

  • 访问权限
    • 用户态:应用程序在用户态下的访问权限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访问自己的进程空间,无法直接访问系统的关键资源和硬件设备。
    • 内核态:内核态拥有最高权限,可对整个系统的硬件资源如 CPU、内存、I/O 设备等进行直接访问和控制。
  • 指令执行
    • 用户态: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这些指令通常是一些基本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指令等,不会对系统的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 内核态:可以执行包括特权指令在内的所有指令,特权指令如停机指令、设置时钟指令、访管指令等,这些指令通常涉及到对系统关键资源的操作。
  • 内存空间
    • 用户态:每个用户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虚拟内存空间,进程之间的内存空间是相互隔离的,无法直接访问其他进程的内存。
    • 内核态:内核态可以访问系统的所有内存空间,包括用户进程的内存空间。这使得内核能够对进程进行管理和调度,如分配内存、回收内存等。
  • 切换方式
    • 用户态:当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一些特权操作时,如文件读写、网络通信等,需要通过系统调用切换到内核态,由内核来完成相应的操作。
    • 内核态:当内核完成系统调用的处理后,会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程序,并将运行状态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让用户程序继续执行。

相互作用

  • 系统调用:是用户态进程与内核态进行交互的主要方式。当用户态进程需要执行一些特权操作时,如文件操作、进程创建、网络通信等,会通过系统调用向内核发出请求。内核接收到请求后,会切换到内核态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态进程。
  • 中断和异常:中断是指外部设备或硬件产生的事件,如键盘输入、鼠标点击、定时器中断等,会导致 CPU 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转而去处理中断事件。异常是指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或特殊情况,如除数为零、内存访问越界等。中断和异常发生时,CPU 会自动切换到内核态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再根据情况返回用户态或继续在内核态执行其他任务。

以下是分别使用 Java 语言实现求数组元素的最大公约数以及找出数组中最长连续子串的代码示例,你可以参考一下

求数组元素的最大公约数

以下代码使用辗转相除法(欧几里得算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通过循环遍历数组,依次求出多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数组中最长连续子串(这里假设是求整数数组中最长连续递增子串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以下代码通过一次遍历数组,使用两个指针来记录连续子串的起始位置和当前位置,通过比较相邻元素大小来判断是否连续递增,进而找到最长连续递增子串的长度。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MQ)在分布式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保证消息可靠性是其关键功能之一,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生产端

  • 消息确认机制:在发送消息时,启用消息确认机制,如 RabbitMQ 中的模式或 Kafka 中的参数配置。生产者发送消息后,会等待消息队列返回确认信息,只有收到确认后才认为消息发送成功,否则可以进行重发操作。
  • 事务机制:支持事务的 MQ(如 RabbitMQ)可以使用事务来保证消息的可靠性。生产者在发送消息前开启事务,然后发送消息,若消息发送成功则提交事务,否则回滚事务并进行重发。
  • 消息持久化:将消息持久化到磁盘等可靠存储介质中,确保消息在发送过程中不会因系统故障等原因丢失。例如,RabbitMQ 支持将消息持久化到磁盘,在消息发布时设置为 2 即可。

消息队列服务端

  • 数据持久化:MQ 服务端需要将消息数据持久化到磁盘或其他可靠存储设备中,以防止消息在内存中丢失。例如,Kafka 将消息以日志文件的形式持久化存储在磁盘上,通过多副本机制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 集群部署:采用集群方式部署 MQ 服务端,通过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复制和同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当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继续提供服务,确保消息不丢失。
  • 监控与运维:通过监控工具实时监控 MQ 服务端的运行状态,包括消息堆积情况、节点健康状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中的异常情况,如节点故障、消息积压等,确保消息的正常传递。

消费端

  • 手动确认机制:消费者在成功处理消息后,手动向消息队列发送确认信息,告知消息队列该消息已被成功处理,可以从队列中删除。如果消费者在处理消息过程中出现异常,不发送确认信息,消息队列会将消息重新发送给其他消费者或在一定时间后再次发送给该消费者。
  • 幂等性处理:由于消息可能会被重复发送,消费端需要保证消息处理的幂等性,即无论消息被接收多少次,处理结果都相同。可以通过在消息中添加唯一标识,在消费端进行去重处理,或者使用数据库的唯一约束等方式来实现幂等性。
  • 消息补偿机制:当消息处理失败时,消费端需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可以将失败的消息记录到日志或数据库中,后续通过定时任务或人工干预的方式对这些失败消息进行重新处理,确保消息最终能够被成功处理。

消息队列(MQ)实现延时消息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基于消息属性或头部设置延时时间

  • RabbitMQ:在 RabbitMQ 中,可以通过设置消息的属性来实现延时消息。生产者在发送消息时,设置消息的属性为指定的延时时间(以毫秒为单位,然后将消息发送到专门的延时队列中。RabbitMQ 会根据消息的属性,将消息暂存在内存或磁盘中,当延时时间到达后,再将消息路由到目标队列,供消费者进行消费。
  • RocketMQ:在 RocketMQ 中,可以在消息的头部设置属性来指定延时级别,每个延时级别对应一个固定的延时时间,例如 1s、5s、10s 等。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指定的主题后,RocketMQ 会根据消息头部的延时级别,将消息暂存在内部的延时消息队列中,当延时时间到达后,再将消息投递到目标主题的队列中,供消费者进行消费。

使用定时任务轮询

  • Kafka:本身并没有直接支持延时消息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外部定时任务与 Kafka 的结合来实现类似的效果。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 Kafka 的某个主题后,同时将消息的发送时间和延时时间等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一个定时任务每隔一定时间轮询检查消息是否到达延时时间,如果到达则从 Kafka 中获取该消息并进行处理。

基于死信队列实现

  • RabbitMQ:当消息在队列中变成死信后(例如消息被拒绝、消息过期等情况,可以将这些死信消息转发到死信队列中。通过设置消息的过期时间和死信交换机、死信队列等,可以实现延时消息的效果。生产者将消息发送到普通队列,并设置消息的过期时间为需要延时的时间,当消息过期后,它会变成死信消息并被转发到死信队列,消费者从死信队列中获取消息进行消费。

专门的延时消息中间件

  • 有些专门的延时消息中间件,如 Redis 的结合命令可以实现延时消息功能,以及的定时任务队列也可以用于实现延时消息。它们通常具有更灵活的延时时间设置和更高效的消息处理能力,适用于一些对延时消息有特殊需求的场景。

MySQL 事务隔离机制是用于处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的数据一致性和隔离性问题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 4 种隔离级别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 含义: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另一个未提交事务的数据。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脏读:事务 A 读取了事务 B 未提交的数据,然后事务 B 回滚,导致事务 A 读取的数据是无效的。例如,事务 B 更新了一条记录但未提交,事务 A 此时读取了该记录,若事务 B 回滚,事务 A 读取的就是脏数据。
  • 应用场景:这种隔离级别性能较高,但数据一致性较差,一般很少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除非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低且追求极致性能的场景。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 含义: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已提交事务的数据。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不可重复读:事务 A 在执行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期间事务 B 对该数据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导致事务 A 多次读取的结果不一致。例如,事务 A 先读取了一条记录的值为 10,之后事务 B 将该记录更新为 20 并提交,事务 A 再次读取该记录时,值变为 20。
  • 应用场景:可以避免脏读问题,在一些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是特别高,但又需要一定并发性能的场景中可以使用,如一些统计分析类的业务场景。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 含义:在一个事务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的结果是一致的,即使其他事务对该数据进行了修改并提交。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幻读:事务 A 在执行过程中按照一定条件查询数据,期间事务 B 插入了满足该条件的新数据并提交,当事务 A 再次按照相同条件查询时,会出现新的记录,就好像出现了幻觉一样。例如,事务 A 查询年龄小于 30 的员工记录,事务 B 插入了一条年龄小于 30 的新员工记录并提交,事务 A 再次查询时会发现多了一条记录。
  • 应用场景:能够保证事务在执行期间数据的一致性,是 MySQL 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适用于大多数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场景,如银行转账、订单处理等。

串行化(Serializable

  • 含义:事务串行执行,即一个事务执行完后,另一个事务才能开始执行,完全避免了并发问题。
  • 可能出现的问题:性能较差,因为所有事务都需要排队执行,并发度极低。
  • 应用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且并发量较小的场景,如系统初始化、数据迁移等特殊场景。

不同的隔离级别在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能之间进行了不同的权衡,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事务隔离级别。

间隙锁(Gap Lock)是 MySQL 在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下为了防止幻读而引入的一种锁机制,其主要作用如下

防止幻读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在执行期间多次查询相同条件的数据时,间隙锁可以防止其他事务插入新的满足查询条件的记录,从而避免出现幻读现象。例如,事务 A 执行语句时,MySQL 会对值在 10 到 20 这个区间的记录以及该区间的间隙加上间隙锁,此时如果其他事务试图插入值在 10 到 20 之间的新记录,就会被阻塞,直到事务 A 释放间隙锁。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确保数据范围约束:当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范围查询时,间隙锁可以确保查询结果的范围在事务执行期间不会被其他事务所改变。例如,在一个库存管理系统中,有一个查询语句,如果没有间隙锁,在该查询执行过程中,其他事务可能插入或删除一些数量在 10 到 20 之间的库存记录,导致查询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间隙锁可以保证查询结果的一致性。
  • 维护数据的逻辑完整性:间隙锁有助于维护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完整性,特别是在处理具有关联关系的数据时。例如,在一个订单系统中,有订单表和订单详情表,当查询某个订单的所有详情时,间隙锁可以防止其他事务在查询期间插入与该订单无关的订单详情记录,从而保证数据的逻辑完整性。

支持并发控制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