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广播电视信息》官方公众号
本文出自《广播电视网络》2024年第11期
山东广播电视台教育工作室主任庄红
《山东教育新闻联播》制片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相关活动评审专家,“红旗云”山东省思政教育服务平台总监,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联合教育部门搭建山东教育融媒服务平台,为山东省部分高校建设融媒体中心,并与高校传媒相关专业共建实验室,搭建山东广播电视台与高校双向交流学习基地等。
问:深刻把握广电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鲜明定位,应把政治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请谈谈贵单位是如何面向员工或学生开展思政工作,加强思想引领的。
政治属性是党媒广电工作者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党媒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职责,所以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有效地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台党组、党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员干部“四级联动”长效学习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会等活动。利用各类学习教育平台,引领党员干部深学、深思、深研,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政治引领。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讲政治的要求融入做决策、定政策、抓落实等各环节,确保大家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进一步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强化政治素质考核,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注重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三是搭建活力党建平台,打通党建业务融合梗阻,激发基层组织创优活力。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力作风建设年等主题教育,切实将提升支部战斗力与发挥广电职能作用结合。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党日活动,丰富和拓展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互促质效。四是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开展学生的思政工作,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实效,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山东省教育厅共同搭建“红旗云”山东省思政教育服务平台,共享海量思政课程资源,搭建分享与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积极丰富的线上和线下实践活动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与高校联合创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和思政融媒实验室,以理论宣讲、社会调研、课题项目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展示和共享平台。
问: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请问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典型的案例?
山东广播电视台正在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完善考核机制,将传播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加快建立形成适应全媒体传播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健全符合新时代传媒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倡导全体员工学习成才、岗位成才、实战成才、转型成才,营造“凭本事吃饭、用成绩说话、靠贡献发展”的人才成长生态。加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为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健全优秀人才激励机制,持续做好“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七类专门人才”等优秀人才评选工作,让有能力、有想法、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得到认可和鼓励。
二是优化生产创作机制。布局全台“一盘棋”,坚持大小屏协同联动,内容技术共享融通,不断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培养全媒体人才,成立多个高素质、专业化、扁平化的节目工作室,组建多个“正能量、大流量”新媒体账号运营“特战队”,打造多个主持人、出镜记者、融媒主播运营“特战队”,持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形成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整体合力,不断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转变思维,改变考核办法,不仅要生产正能量、大流量的作品,更要将好的作品传播出去,在这期间,考核办法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全媒体传播评价机制,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由传统评价标准向全媒体评价标准转变,重点对新媒体客户端、新媒体账号、原创稿件、热搜热榜进行考核,细化对账号和作品在新媒体端的活跃度、浏览量、转发量、点赞量等方面的考核,坚持用流量与效果说话,推动更多优质作品生产与传播,将相关内容纳入“每周一星”“季度评优”的考核标准中,并将相关获奖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中,与全年“评优评先”挂钩。
问:《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发现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优秀青年人才。请您简单介绍如何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帮助优秀青年人才成长。
《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帮助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首先,人才培养要强化政治引领。真正把政治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思政建设与新闻学科建设的结合,真正引导青年人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青年人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当今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首要目标是重塑新闻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待遇,让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相关专业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非凡意义。这不仅是对个人职业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信息环境净化的贡献。通过提升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激发新闻界的内在动力,促进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与深度,使新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再次,加强实践锻炼,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重大主题策划报道中。组织引导青年人才参与重大主题宣传、重要新闻报道、重点节目栏目,培养更多知名记者、编辑、评论员、主持人、播音员。聚焦创作生产优秀视听作品这一中心环节,通过扶持重点作品、组织考察采风、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作人才和新闻传播人才。山东广播电视台通过和部分高校共建融媒体中心,结合学院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到现代广电系统使用的采编平台,采写学校相关内宣和外宣的新闻,更让学生参与到重要新闻的制作和策划中,并为学生提供展播的相关平台,让学生制作的作品能与社会传播需求紧密结合。从次,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培养机制。适应新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改善人才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使人才梯次配备更加合理。提高高层次领军人才质量,鼓励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探索青年人才接续培养机制,推行导师制、师徒制等有效方式,注重发挥名家大师、领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最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松绑赋能。探索建立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使人才流动更加顺畅有序,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问: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相关领域亟须与新兴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型人才。请谈谈新技术、新理念、新变化对人才培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未来技术赋能的发展方向。
未来技术赋能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一是智能化的生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内容创作和编辑过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山东广播电视台较早布局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成立山东一千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虚拟数字人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虚拟数字人平台作为AIGC技术的重要应用载体,为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更新颖的表现形式、更多样化的生产内容,目前已推出闪电视频智能剪辑机器人、闪电指数数据新闻机器人。海看公司自主研发的AI推荐系统、AI审核系统、章鱼智慧运维系统等,能对内容进行自动筛查,确保播出内容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二是交互式的内容和应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问政山东》通过AI赋能实现智慧化转型,推动“网络问政”走向“智慧理政”。网络问政平台通过接入AI技术,为网民提供AI问政智慧导览服务,帮助网民实现一键问政。三是通过虚拟现实和AI赋能精品创作。山东广播电视台打造了闪电新闻二次元虚拟主播“小妮”、超写实虚拟数字人“海蓝”“岱青”。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制作的短视频《驼铃声响》获得2023国际短视频大赛二等奖。通过VR和AR技术,还可以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山东广播电视台为临沂大学制做的210°大屏沉浸式思政展馆,以及为东营黄河口制做的4.0版沉浸式白鹳展厅,都是通过VR技术呈现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目前,山东广播电视台正在转变大投入、重装备、高产出的大屏节目生产理念,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持续推进“5G+4K+VR+AR+AI”技术和多场景应用开发,加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探索应用,赋能视听内容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以前沿技术驱动媒体转型,拓展主流媒体创作空间,实现内容与技术同频共振。四是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山东广播电视台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实现专业课程开发与培训,并通过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各大行业赛事等方式,深入参与学生培养,为单位培养挖掘人才,更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山东广播电视台正在联合高校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当代媒体生态的新人才。
更多观点请参阅《广播电视网络》
2024年第11期《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