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嘉兴一中大门,穿过金庸文化广场,走过张印通老校长铜像,来到明伦礼堂,2003年,金庸先生回到母校嘉兴一中走的就是这条路线,现在,他的作品再次回到母校。
今年是金庸先生诞辰百年。昨天下午,金庸译文系列作品新书发布会在嘉兴市第一中学明伦礼堂举行,透过这些译文,读者看到了金庸除了武侠小说之外的“另一支笔”。
现场发布的《金庸译文:达蒙·鲁尼恩短篇小说选》《金庸译文:幸福婚姻讲座》两部作品,既是金庸这位文学巨匠、翻译大家文学翻译领域的笔耕成果在内地的首次出版发行,也是达蒙·鲁尼恩和安德烈·莫洛亚两位名家原著中译本在内地的首次出版。
武侠之外的金庸
15部武侠小说只是金庸先生写作的冰山一角,他其实还有着鲜为人知的翻译人生。他的英文写作从早期供报纸发表的及时性新闻报道、国际问题专论,延伸到之后新闻纪实性的长篇报道,再扩展到电影理论和技巧、舞蹈艺术,以及小说、政论。
金庸先生的翻译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接地气”,比如此次发布的《金庸译文:达蒙·鲁尼恩短篇小说选》。达蒙·鲁尼恩的小说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常常篇末笔锋一转,令情节出人意料,却又都在情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金庸的译作中也使用了很多香港本地方言,令整部译作更接地气,尤显风趣。
《金庸译文:幸福婚姻讲座》则分为12课,内容从最初的求婚、结合、蜜月旅行,到出现冲突,乃至酿就不幸,直至最后的银婚纪念。作者化身教授,在讲座上假设问题,构造情节,用虚构的事实来验证,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每一次讲座仿如将人生现实的境遇变换为一出出几近于真实的独幕剧。
“当我阅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他翻译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高产出,都是我望尘莫及的。”著名翻译家、《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译者张菁感慨道。
金庸的翻译人生
金庸先生的翻译人生或许起源于儿时。李以建先生是资深的文学评论家和金庸作品研究者,他自1995年开始担任金庸秘书,长期负责金庸作品的编辑整理工作。李以建说,金庸先生出生在海宁的诗书世家,儿时和求学之时博览群书,“难得的是,他们家庭非常开放,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
金庸曾回忆,“我父亲是一位热心的小说读者,家中藏书相当多”“我在小学期间,读过的小说就已不少”。他青年时期又受到哥哥的启迪,开始接受新文化,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
金庸的第一份工作即于1946年秋担任杭州《东南日报》的国际电讯翻译编译,后来被《大公报》派到香港国际部担任编辑时曾与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共事。
直到2010年,金庸先生以英文撰写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金庸并不为翻译而翻译,他通过诸多的翻译,不断汲取西方文化丰富的营养,将其与深邃博大的东方文化共冶一炉,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圆融鲜活的源泉。
为了致敬金庸,书籍的装帧设计极为精美。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何娴介绍,两部译文作品均采用锁线精装,内文版式舒朗,还搜集到了当年报纸连载时原版插图等,“我们还为每本书配赠了一枚由知名画家李志清绘制的精美藏书票。”
译文作品回到故乡
金庸这位“大师兄”的故事一直在嘉兴一中流传,如今,小师弟小师妹们又第一时间阅读到了金庸先生的译文系列作品。
“我真的很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们也想像‘大师兄’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学生们拿到新书兴奋不已。
“以前都是看‘大师兄’的武侠小说以及改编的影视作品,第一次知道他还做翻译工作。”高一学生余昕晴说,虽然“大师兄”已经离去,但是还有很多不同领域的成就值得我们慢慢探究、学习。
金庸译文系列作品在南湖区发布,吸引了崇敬金庸先生、热爱金庸作品的人相聚在一起。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江南的故乡便是“文学原乡”。南湖区是金庸先生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始终眷恋不忘的地方,烟雨楼、醉仙楼、南湖菱、南湖船拳等南湖风土人情在他的笔下生动描绘,让全世界的读者通过他的小说熟知南湖、向往南湖。可以说,金庸与南湖区辅车相依,从未真正“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