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最有后劲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3种父母
核心提示:有偿征稿,点击查看文/萝北如今,“鸡娃”已然发展成为当下的主旋律:一岁上统感,两岁学英语,三岁学书法、画画……鸡娃鸡到最
文/萝北
鸡娃鸡到最后才发现,真正优秀的孩子,拼的是自驱力。自驱力强的孩子,学习自觉,有后劲,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哪怕一开始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有些笨拙,也能在后面弯道超车。而没有自驱力的孩子,就像“学酥”,只有使劲“捏”着才成型,一旦松手,立刻垮掉。在0-6岁期间,他们不需要管理和强迫,也能在懵懂中学会行走、穿衣、涂鸦等等。过多干预,反而会抢夺孩子手中的方向盘,让他们心生抵触,进而失去自信心和自驱力。为了一时的好成绩而破坏孩子的自驱力,实在得不偿失。姐姐是小学班主任,她曾和我分享班上一名男孩厌学的案例。这名男孩成绩虽不拔尖,但一直稳定在班级中上游,并且性格开朗,在班上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但自从孩子妈妈结束外地务工的生活,回家专程照顾儿子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多科老师发现,孩子上课变得爱走神,喜欢低头搓橡皮、抠手指,情绪低迷了很多,成绩也有所退步。直到在一次妈妈和孩子都在场的沟通中,姐姐发现了问题所在。姐姐刚一开口问孩子,是不是最近遇到了困难,孩子妈妈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你每天就只有一件事——学习,你怎么还学不好呢?”“我也没有要你出人头地,但学习的事情你得自己放在心上啊。”妈妈的一波输出并不严厉,但话说得密,内容又提供不了实际帮助,孩子在一旁插不上话,情绪也眼见得烦躁起来。“妈妈的话很多,她完全不听我说什么,也不在乎我的感受。”我们常常觉得“唠叨”是在表达爱意,但学者吴伯凡指出:“唠叨”其实是在说一种没有对象感的话,看见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选择性。唠叨对孩子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伤害还未发育成熟的大脑,破坏孩子的内驱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皮质和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关。14岁以前的前额皮质就像是豌豆公主,对压力尤其敏感,一旦受到威胁,就立刻掉线。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于逃避压力,就不再愿意接受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试想,一个被唠叨声持续刺激的孩子,他的大脑一直疲于应付情绪上的波动,他还怎么专注地思考眼前的数学题呢?相反,另一个在平静温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哪怕起跑慢了点,但他有一个未被破坏的大脑,他就有足够的精力专注应对眼前的困难。曾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一边哭,一边声嘶力竭地问爸爸:“我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把我的事情做完了,我玩有什么问题吗?”爸爸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没问题没问题,你可以玩一会。”“你每天给我那么大压力,让我好好学习,长大做这做那,你自己怎么什么都做不到!”有的爸爸职场失意,为了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可能会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塞满补习班。有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无能为力,会硬逼着孩子吃很多他讨厌的食物,因为那是她表达爱的唯一通路。这样的孩子一方面疲于应付父母的失控和焦虑,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生事物,自驱力自然会大打折扣。谷爱凌可以说是自驱型成长的典范,这与她妈妈谷燕的松弛感是分不开的。谷爱凌不爱叠被子,她只是嘴上嗔怪,并不向女儿发难。谷爱凌从小兴趣广泛,偶尔也三分钟热度,但谷燕从不剥夺孩子的探索乐趣。她一路从北大读到斯坦福,从科学家转型成为企业高管。除此之外,还是一名滑雪教练。所以你看,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超强掌控力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通过控制孩子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我们并非要成为谷燕,才有资格培养出有自驱力的孩子。做到“不用自己的焦虑惩罚孩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媒体人周奕君曾说:“孩子和家长的角色总是错位的。”当了父母以后,我们都太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部传授给孩子。初衷是好的,却全然忘记自己还是孩子时,多么希望父母能够让自己做主。这些温和的劝告,初衷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和决策的权利。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一名15岁的初中女生报名参加一套线上课程,培训老师发现孩子妈妈是唯一没进群的家长。没有家长的监督,小姑娘照样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而这样一个自驱力极强的孩子,源于一对敢于放权的父母。哪怕有些许害怕,孩子还是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上学时,妈妈看到优质的课程,也会发给女儿,但至于是否报名,妈妈则完全尊重女儿的意愿。你看,当我们把选择的目的当作是「收获经验」,就没有了对「选对」的执念。人生终究不会一帆风顺,与其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不如让他自己在风浪中学会扬帆。14-21岁的孩子在判断力上得分基本一致,而9岁的孩子得分也只是稍低而已。这并不意味着9岁孩子的判断力更低,只不过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实操经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失败带来经验,足够多的经验带来成功。只有放弃以“做对”为目标,鼓励孩子不断试错,才能让孩子不断收获小的进步,进而独当一面。其实,孩子的自驱力并非来源于他做好一件事的客观能力,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的信心。想要保护孩子的这份信心,就得学着把成长的控制权还给孩子。少些言语,少些约束,适当放手,你会发现孩子会回报给你超乎想象的惊喜。作者:萝北,少儿教育编导,持续输出育儿干货,在写作中收获成长。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