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税 收 分 析 报 告
2017年第4期(总第230期)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收入规划与财务处 2017年3月23日
共青城羽绒服装行业税收现状分析及对策
羽绒服装是共青城市传统支柱产业,为共青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受气候性暖冬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国内国外消费不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该市羽绒服装发展遇到极大困难。本文从分析当前羽绒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挑战入手,从财税角度提出振兴羽绒服装行业的几点建议。
一、羽绒服装行业面临的现状
共青城是中国羽绒服装名城,江西省羽绒服装产业集群基地。中国第一件羽绒服就诞生于共青城,国家羽绒服装标准是以鸭鸭羽绒服为参考标准制定。目前,该市有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各类服装5000万件,拥有中国羽绒服装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14件,知名商标6件。2011年以来,受气候性暖冬和经济下行影响,羽绒服装企业辛酸维持,企业大量洗牌,行业营收大幅下滑。
羽绒服装企业数量虽多,但大量洗牌。一是羽绒服装品牌企业一片萧条。目前经营较为正常的仅有“鸭鸭”、“回圆”、“兴龙”等几家,“雪玉狐”、“雪斯来”等二十余家企业已基本关停,“深傲”、“回圆”等企业已将厂房出租,“鸭鸭”关闭了羽绒服装生产子公司“羽绒制品”。二是羽绒服装加工企业数量大增。因羽绒服装生产企业用工不足,大量从业人员抱团取暖,新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新增。
行业税收总量虽多,但下降明显。一是行业税收总量下滑。2011年-2016年,羽绒服装行业税收入如下图所示,经历了不断增长后,2015年出现锐减,2016年仅实现4322万元,行业税收总量严重下滑。
二是行业税收贡献下滑。2011年-2016年,羽绒服装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为10.74%,逐步下降为2016年2.64%,比六年平均数7.49%低4.8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贡献下滑较多;羽绒服装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最高为2014年的50.43%,2016年锐减为6.78%,税收贡献严重下滑。
2011年-2016年,羽绒服装行业税收占地税收入比重最高为2011年的5.5%,最低为2016年的0.3%,不是地税税收的主体行业,占地税收入比重都不高。
三是行业营收总量下滑。2011年-2015年,羽绒服装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出现了大幅下滑,由2011年20.12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6.00亿元,减少70.19%。
行业生产能力虽大,但竞争力不强。一是服装生产开工不足。受经济下行影响,连续气候暖冬,国内消费不振,出口贸易萎缩,企业生产计划大量削减,本地订单剧减60%以上,外地加工订单流入不足,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据劳动部门统计,约3成从业人员外流,约3成从业人员化整为零,不断探索行业发展新路。二是服装产品研发不足。该市羽绒产品仍以羽绒服为主,虽改变了以面包服为主的现状,逐渐研发出羽绒被、羽绒睡袋、羽绒靠枕等系列产品,但随着消费个性化程度加大,大批量生产模式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三是行业链条拓展不足。羽绒产品仍局限于冬装,产品较为单一,对春装、夏装和秋装等市场拓展不足;拥有良好的养殖资源,却未将主材羽绒生产本地化;龙头引领作用不强,生产经营联合不足。
二、羽绒服装行业现状成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营销兴起,人们对羽绒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凸显行业创新不足、产品研发滞后、营销模式过时等系列矛盾;羽绒服装生产工序简单、设备通用,入行门槛较低,逢冷冬扎堆投入,行内盲目扩张,出现了一荣不能俱荣、一损则俱损的无奈景象。
(一)经济下行与气候暖冬双重影响,行业增长乏力。一是经济下行降低购买能力。2011年以来,国内经济不断下行,消费者购买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企业因经济环境不佳,产生较多的坏账,影响企业发展。二是气候暖冬打压购买欲望。连续五年的气候暖冬,使得羽绒产品的消费欲望大幅下降。近几年主要品牌企业的销售比率均不足40%,纷纷通过降价销售、工厂店、夏销等方式,增加收入,减少损失。三是无序发展削弱内生动力。因资金和技术门槛较低,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产能严重过剩。从调查看,包括“鸭鸭”在内,“回圆”、“深傲”等民营品牌均出现了大量存货。
(二)规模较小与创新不足双重制约,行业竞争乏力。一是规模较小,竞争不强。羽绒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微企业。据调查,69%的羽绒服装企业用工总数低于150人,用工超过300人的羽绒服装企业仅占11%,且95%以上生产棉服,靠天吃饭,受气候影响极大。二是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羽绒服装企业研发人才严重匮乏,仅鸭鸭有设计研发人才,但年龄老化,理念陈旧,设计款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其他企业绝大多数无研发团队,主要依靠买版、仿制。采取批发市场、超市等销售网络,国内销售网络不健全,互联网销售利用较少。三是行业失范,秩序混乱。一些羽绒服装企业为抢单互相压价,为完成订单互抢员工,抢到低价订单后,又因无利润甚至价格倒挂,无法兑现合同,再向客户漫天要价,形成了工人绑架企业,企业绑架客户,共青流失客户的窘境,极大地损害了共青城羽绒服装行业的信誉。
(三)成本高企与营销落后双重打压,盈利水平不高。一是成本高企挤压利润。主要材料羽绒受禽流感影响,供应紧缺,价格飞涨,导致成本高企,利润下降,如80%羽绒价格2011年每吨约27万元,2011年后仍维持在每吨20余万元,远远高于2009年的每吨10万元的价格;人工成本高企,压缩利润,自2011年以来,从业人员工资最高达每天300元,也就是加工费由原来的20元/件涨至40-45元/件,人工成本增幅过快;融资困难,资金成本较高,羽绒服装企业由于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企业资金周转长,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企业因无抵押物,为获得资金,企业需支付高昂的成本。二是营销落后,品牌推广不足。该市绝大多数企业是加工生产(OEM),极少有企业采用设计生产(ODM)和品牌生产(OBM)。龙头企业鸭鸭是自我设计、自我生产、自我营销;绝大多数企业仍实行传统实体店销售模式,2015年鸭鸭实体店传统销售占90%以上,电商销售仅5000万元,很多企业甚至不懂电商销售。同时,该市羽绒服装品牌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定位不清晰,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不注重品牌宣传,在品牌推广等方面投入不足。
三、重振羽绒服装行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整合全市羽绒行业能量。积极发挥羽绒服装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财政扶持和信息支撑等方式,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形成行业产能合力,提高产品销售比率。鼓励本地企业抱团发展,组建合作联盟,实现技术、信息、市场、设计、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共用。一是加强财政扶持,做大做强品牌。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支持做大做强品牌,以“鸭鸭”、“回圆”、“深傲”等品牌为主进行整合,打造类似“波士登”的羽绒产品集团,发挥品牌效应。共同使用、保护和管理集体商标,共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销售比率。二是加大信息支撑,做优做活市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成立专业市场调查机构,收集消费偏好信息,根据消费需求提供产品,使行业发展真正由“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深入运用大数据,研判消费偏好趋势,加强宣传,引领消费欲望,占领市场先机。三是深化行业整合,做好做巧营销。明确分工,理清加工生产和品牌生产环节,明确各自重点,实现加工生产专业化和品牌生产委托化,加工生产负责品质,品牌生产负责营销;创新营销,改变传统的赊销模式,实行代理制,在确保必要的利润空间和品牌形象前提下,给予加盟方足够的销售决策权,并运用销售奖励和退、换货政策,提高羽绒产品销售比率。
(二)加大智力支持,提升全市产品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大学城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实现知识产权转化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校企联合,提升产品竞争力。联合院校与企业,以院校为研发、设计基地,企业为生产、营销载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为共青城市羽绒行业注入智力,不断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款式,提升羽绒产品竞争力。要确立“以羽绒服装为主,功能性羽绒制品(如羽绒帐篷、羽绒沙发靠垫和抱枕等)、运动羽绒服、时尚化羽绒服、四季服、工装定制、家纺产业及休闲运动服饰等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强化校企联合,培养羽绒从业力量。联合院校与企业,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服装设计、生产技能培训,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技能;鼓励院校以企业为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学生进行调研,促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联合开展人员培训,由企业招聘人员,院校负责培训,或由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直接培养从业人员。三是强化校企联合,构建经营新模式。利用大学城资源优势,整合校企力量,改进企业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市场推广、电子商务、救济应对、贸易便利等功能性服务平台,促进羽绒服装经营模式领域的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