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难忘乡愁——淮北乡村历史蝶变” | 宋疃镇
2024-09-19 18:27

编者按: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真切又温暖。


淮北的乡村,既有千年古镇的风貌,也有工业发展的印记,更有美丽乡村的变迁。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讲好淮北故事,淮北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县、区党史地方志部门,推出“难忘乡愁——淮北乡村历史蝶变”系列文章,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和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史志文化的需求。




“淮北乡村历史蝶变”——宋疃镇


01

地理区位

宋疃镇地处烈山区东南部,以龙脊山顶延线为界,与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毗邻,西南部与古饶镇隔萧濉新河相望,西与杨庄街道接壤,北与烈山镇相连。镇北部、东部多山,西部、南部为平原,境内最高峰大王山海拔293米。合徐高速公路、101省道、符夹铁路、濉河航道穿境而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和村苹果、周圩黄花梨、黄营灵枣等果蔬种植基地。


宋疃镇面积1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万人。下辖宋疃、马场、古饶、雷山、太山、和村、松山7个社区,东风、马桥、黄营、费寨、新园、军王6个行政村,自然村96个。


02

建置沿革

相传明朝时期宋姓迁至此地集居,久而久之,成为贸易经商的集镇,称之宋疃集。


1949年3月,宋疃区、蔡里区并为宿西县濉东区。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宋疃乡属濉溪县烈山区。1951年设宋疃乡。1952年11月,宋疃乡划归濉溪县烈山区管辖。1955年12月,撤销烈山区,原烈山区并入濉溪县,宋疃乡属濉溪区管辖。1958年7月,属烈山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隶属濉溪县烈山区管辖。1969年3月,属马桥公社。1980年12月,重新设区,宋疃公社属马桥区。1983年4月,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宋疃、马场、和村、雷山划为濉溪县宋疃乡。1992年4月撤区并乡,宋疃乡由濉溪县划入烈山区,设宋疃镇。2004年8月区划调整,马桥乡与合并为新的宋疃镇。


03

人文历史

磨旗山捻寨遗址


磨旗山捻寨遗址位于宋疃镇后周圩村。村东有奶奶山一座,出产磨石,传说樊哙曾在此竖旗招兵,至今仍有旗杆石眼,故名“磨旗山”。磨旗山捻寨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60米。遗址到处可见用薄板石垒成的墙基,高约1米。


据清光绪《宿州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捻军大战符离集,收磨旗山。捻军占据此山后,便安营扎寨,屯兵把守,切断清军粮道。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知州英翰带领团练至高皇山,命奸细赵克常打入磨旗山,佯装助捻,里应外合,迫使捻军焚寨西走,转战于萧、宿、永边缘地带。


1985年发现重修奶奶庙碑1块,系清光绪年间所立。碑上刻“磨旗山旧有碧霞宫,后有菩萨明楼,前有阎君两厢,再下有山神祠,西峰有三官、火神、灵官、华祖诸殿阁。又有朝阳二洞,洞中有玄帝达摩、自汉唐以迨我朝千余年矣。咸丰中遭兵燹。庙楹拆毁、神像倾颓……”


廻龙寺


廻龙寺位于宋疃镇马桥村周边。2012年6月被公布为安徽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廻龙寺始建于唐末,修复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原名龙泉寺。因寺中有廻龙古洞(俗称“老毛洞”,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毛遂,功成之后,隐居此处修道)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为廻龙寺,寺有地千余亩,建楼阁佛堂30余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廻龙寺举办传统香火庙会,商贾云集,摊棚林立,赶会者多达数万人。走进寺门,上99个石阶,便见“廻龙禅寺”金字匾额悬于殿门。禅院内修建的地藏殿,金碧辉煌,为淮北佛寺建筑所罕见。


青龙寺


青龙寺位于距离马桥街东南1公里处,在董楼村青龙山南麓,东傍虎山,西临闸河,坐北朝南,气势恢宏。2012年6月,被公布为安徽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山系徐州云龙山余脉,山有九峰,状若莲花,又名九朵莲花山。相传青龙寺是三国时期蒋干后裔的祠堂,寺后平地上有十余座坟丘,被称为“蒋家林”,至今尚有痕迹。根据寺内碑文记载,青龙寺是明洪武年间在祠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时有地150亩、房舍29间、神像35尊、经卷5部、法器8件,僧众14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之后,青龙寺多次修缮,现存为两进院落,由山门、前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寺院以大雄宝殿为轴线呈阶梯式结构,整座庙宇房屋均为硬山建筑,有鸱吻、回廊,无斗拱。南北长48米,东西宽25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山门殿5间,前殿3间,后殿3间,东西厢房各5间,左侧过道的青石门额上书“青龙禅院”。青龙寺基本为石阶青砖,白缝合瓦,错落有序,是保存较完整的、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的寺庙之一。庙内外保存多处碑刻,在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淮海战役周圩子后方医院


淮海战役周圩子后方医院旧址位于宋疃镇军王行政村。淮海战役周圩子后方医院原为周氏祠堂、周氏宅院,建于1910年,采用全石材结构砌筑,皖北民居建筑风格,是具有较高艺术文化价值的清代古建筑群。淮海战役期间,周圩子后方医院作为华野战地医院发挥了重要的后方支援作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主房旁树立着一块华盖式的大石碑,记载着群众日夜迎送和掩护着负伤战士在这里治疗和重返战场的事迹。1949年作为村大队部使用,1998至2007年为村卫生室,如今,旧址在保留原始建筑的基础上修旧如旧,打造陈列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作用。


后方医院旧址鸟瞰全貌


在周圩村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涌现出一批为革命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周龙凤、周龙济、周汝成、周方振等烈士,与日寇作战受伤残疾的周方宽;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周启贤,情报战线上的红色特工周茂藩;高风亮节英勇杀敌的周树一,等等。还有在军事院校从事党史研究和编校工作,为军队培养大批干部的周子信。


董楼烈士陵园


董楼烈士陵园又名杨山烈士陵园,位于宋疃镇新园村(原董楼村)杨山北坡。1977年,濉溪县人民政府为淮海战役牺牲的烈士而建。陵园依山面北,园内立石砌纪念碑一座,高12米,宽1.9米,厚1.8米,上书“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大字。纪念碑左侧原有平房5间,平房北为烈士墓,共35座,其中34人是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另有1人,系朱杰烈士,生前是马桥乡乡长,1945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新中国成立后迁葬于此。陵园东西长144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6335平方米。董楼烈士陵园是淮北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营村石楼


黄营石楼位于宋疃镇黄营村。石楼上下2层,有房间30间,为纯石头建筑。1976年,在“学大寨、赶郭庄”活动中,黄营村开始兴建石头大楼。在时任大队书记黄德纯的带领下,由各生产队选拔优秀的工匠,在没有建造图纸、没有设计工程师的情况下,不使用钢筋混凝土,采用拱桥样式建造石头大楼,历时3年建造完成。石楼完工后,用作黄营村的村部,后作为敬老院一直使用至今。黄营村石楼是淮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石构建筑,是特殊历史时期人民的创举。


04

发展名片

2023年,宋疃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8.91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业销售额12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万元。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1万亩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52.24万元。国安电力、鑫成功陶瓷、通鸣矿业等产业集群坐落在镇域内。


和村春景


宋疃镇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和村种植苹果树,培育出的苹果个头大、口感好,甘甜多汁,清脆爽口。1993年,宋疃镇建立以和村、店孜为主的1.1万亩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基地。2013年,宋疃镇无公害“和村苹果”标准化示范区被评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9年,“和村苹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世纪90年代,黄营村农民在山上开荒种植枣树,将本地一种灵枣与野酸枣嫁接,培育出的灵枣甜、酥、脆、核小。1994年起,黄营村逐步在东部山场建立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2018年“黄营灵枣”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产值达上亿元,主要销往徐州、宿州、南京、温州等地。


灵枣成熟


宋疃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特色林果产业,通过搭建农旅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构建集现代林果业、农业休闲旅游、农贸物流、民宿餐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宋疃镇荣获省级“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作示范镇”称号,和村社区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七彩和村农旅小镇入选安徽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难忘乡愁——淮北乡村历史蝶变” | 宋疃镇】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iyuangf.com/quote/1899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易网资讯移动站 http://mip.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