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原创】史上最惨烈的十五大城守战
2024-09-19 19:56
<p>一,战国邯郸保卫战</p><p><br></p><p>&nbsp;&nbsp;&nbsp;&nbsp;战国之所以称战国,就是因为战争是它的历史主题。而在战争中所诞生的诸多名将和经典战例,则又为后世的战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战国后期的长平——邯郸之战,则是众多战例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一次经典战例。</p><p>&nbsp;&nbsp;&nbsp;公元前262年,强势而霸的秦昭襄王发起以并吞六国为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命常胜将军白起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秦军首先攻占了野王(今山西沁阳),切断了上党与韩都新郑之间的通道,使上党成为孤悬韩北的孤城。韩王欲献上党与秦求和,而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与赵,以此联赵抗秦。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并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长治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纥率兵攻长平,就此掲开了长城之战的序幕。由于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p><p>&nbsp;&nbsp;&nbsp;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因粮草难以为继,又听信反间谣言,以曾指挥阙与之战的名将赵奢之子、好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善守的廉颇。结果赵括被白起击败,丧命于乱军之中,45万赵军全军全军覆没。赵国由赵武灵王开创的强国局面自此一去不返。</p><p>&nbsp;&nbsp;&nbsp;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攻赵都邯郸,灭亡赵国。应侯范睢妒忌之功,说昭襄王息兵休养,让韩国割垣雍(今山西原阳县)、赵割六城为和。秦昭襄王采纳其策。当赵孝成王欲割六城媾和时,被大臣虞卿谏阻,并用虞卿之策,以六城贿齐,联齐抗秦。同时又与魏结合纵之盟,并交好韩、燕,将灵丘封于楚相春申君黄歇以结好楚国。</p><p>&nbsp;&nbsp;&nbsp;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以赵违约不割六城为名,遣五大夫王陵率军20万伐赵,直攻赵都邯郸。赵国军民由此开始了惨烈的邯郸保卫战。</p><p>&nbsp;&nbsp;&nbsp;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相平原君赵胜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而经历了长平浩劫后的赵国军民自是同仇敌忾,誓卫国都。</p><p>&nbsp;&nbsp;&nbsp;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以王陵久战不胜,欲改全白起为将,遭白起称病推迟,遂以王纥代王陵为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由于廉颇拒守有方,秦军伤亡近半仍不能下。范睢遂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及大量粮草增援。</p><p>&nbsp;&nbsp;&nbsp;两年的城守战,使邯郸城内的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平原君赵胜率才能出众的二十名门客使楚,与楚考烈王从日出谈到日午,犹无结果。门客中以自荐入选的毛遂按剑而前,厉声向楚王陈说利害,楚王既惧且愧,唯唯而应,遂“歃血而定纵”。楚命春申君黄歇率军十万救赵。</p><p>&nbsp;&nbsp;&nbsp;此时,魏安僖王已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随后因受到秦昭襄王的威胁警告,而命晋鄙停军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暂作观望。与平原君有郎舅之亲的战国四公子之一、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安僖王宠妃如姫盗得虎符,驰赴魏营,以随行力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遣还二万老、弱、孤丁,挑选精兵八万,驰援邯郸。</p><p>&nbsp;&nbsp;&nbsp;公元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随后与城内赵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军。王纥率败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侯马市北),而秦将郑安平所部二万余人则被魏、楚、赵联军包围。郑安平屡次突围不成,遂以军降赵。邯郸之围告解。</p><p>&nbsp;&nbsp;&nbsp;魏楚联军乘胜追击,韩国亦加入战阵,秦连败于河东。联军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及汝南。</p><p>&nbsp;&nbsp;&nbsp;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此战导致秦国军队伤亡20万,秦全面打击六国的策略由此破产,之后被迫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新策略,并因此推迟了并吞六国的步伐。</p> <h3>二,东汉疏勒城保卫战</h3><h3><br></h3><h3>汉与匈奴世为宿敌,汉匈战争为汉代历史之重笔。汉武帝时,除了遣卫青、霍去病等率军进攻匈奴外,又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结为盟友,以断“匈奴右臂”,而西域也一时成为汉匈争夺的焦点。</h3><h3> 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以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被正式纳入汉代版图。</h3><h3> 公元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斩杀与汉庭对抗的北匈奴(此时匈奴已分裂为南北两部)郅支单于,并在报与汉元帝的奏疏中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强音——“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匈战争至此告一段落。</h3><h3> 西汉覆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各怀异志。</h3><h3> 公元25年,皇裔刘秀光复汉室,史称东汉。公元74年,国力稍得恢复的汉庭兵伐匈奴,并重设西域都护,以耿恭与关宠为都护府戍己校尉。耿恭为后汉开国名将耿弇之侄,“慷慨多大节,有将帅才”。</h3><h3> 次年,汉大军班师,耿恭与关宠各率数百人分别留驻车师后国之金蒲城和车师前国之柳中城,互为犄角,互为声援,扼北匈奴与西域间天山南北交通咽喉。</h3><h3> 匈奴得知汉大军班师,复发兵两万大举进攻柳中城及金蒲城。金蒲城中,耿恭命军士在箭头上涂毒,然后立于城头向匈奴军喊话:“汉家神箭,其中创者必有异”。随后待攻城的匈奴军接近,一齐放箭。“虏中矢者,视创皆沸”。敌营内一片哀嚎之声。耿恭又组织敢死队,趁风雨之夜袭劫匈奴大营,“杀伤甚众”,于是匈奴“震怖”,哀叹“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h3><h3> 耿恭深知匈奴暂时退兵,迟早复返,于是撤离金蒲城,移兵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另一要塞——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同时遣部将范羌回朝请援。不断朝中正值明帝驾崩,章帝新立,无暇顾及此事。</h3><h3> 不久,匈奴果然又回兵包围了疏勒城。耿恭率几百汉兵据险死守,匈奴久攻不下且死伤无数,于是变强攻为久围,并截断河流上游,以断汉军水源。汉军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为解危机,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于是“飞泉喷出,众皆称万岁”。耿恭为瓦解匈奴士气,命汉军于城头朝匈奴泼水嬉戏。匈奴人疑汉军有神助,但仍围城如故。不久汉明帝驾崩的消息传到西域,车师人于是叛汉而投匈奴,并出兵助匈奴攻城。而疏勒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汉兵死者甚众。匈奴人以许封“白屋王”为诱饵,招降耿恭。耿恭于城头斩杀来使,火烧其肉。匈奴人大怒攻城,耿恭与部下报“城亡与亡”之心,拼命死守。</h3><h3> 此时汉都洛阳,章帝新立,正与朝臣就是否发兵救援西域而辨论。司空第五伦等主张不派援兵,而司徒鲍刚则力主救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汉章帝醒悟,于是诏令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西域之鄯善,出兵救援柳中与疏勒。</h3><h3> 公元75年冬,援军向天山南道的柳中城开拨。76年春,汉军于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北虏惊走,车师复降”。然援军碍于天山冰雪封阻,不愿继续进援疏勒,只分兵两千与范羌,使自行前往疏勒。</h3><h3> 范羌率两千勇士翻越天山,到达疏勒,而此时疏勒城守军幸存者仅26人。当看到一年多来望眼欲穿的援军到来时,这26名守军“开门,共相持涕泣”。随后,他们随援军突围出城,向东南的玉门关转移。三月,他们到达玉门关。撒离疏勒时的26人此时仅剩13人,且“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玉门关守将为他们的气节和经历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h3><h3> 疏勒之战,汉军以数百人抵抗匈奴几万人的进攻,坚守年余,矢尽粮绝,犹死战拒降,其节可谓高矣,其状可谓惨烈矣!</h3> <h3>三,南朝(宋)虎牢关保卫战</h3><h3><br></h3><h3>南北朝时,南北战争频繁发生。</h3><h3> 公元422年12月,北魏为了攻取南朝宋属重地洛阳,首先兵临洛阳东面门户虎牢关。虎牢关又名汜水关,因周穆王曾圈虎于此而得名虎牢,秦时筑为虎牢关。其北濒黄河,南连嵩岳,扼中原腹地,系中州安危,有“九州咽喉”之称。此时魏军临关,虎牢关守将毛德祖督军5000人固守拒敌,接连打退了敌军的几次进攻。</h3><h3> 魏军统帅奚斤遂放弃强攻虎牢关的策略,渡过黄河,绕过虎牢关直取洛阳。攻取洛阳后,魏军复回师包围虎牢关。</h3><h3> 宋既失洛阳,认为保全虎牢关已无意义,于是弃虎牢为孤城,不作救援,但毛德寿守土之心如故,全力防守,使魏军连日强攻受挫。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复遣邺城人马南下助攻,战况愈加惨烈。毛德祖命士兵掘地道直通城外敌营,然后命壮士四百人自地道潜入敌后,突然发难,杀魏军数百,烧毁其攻城器具。毛德祖又用离间计使奚斤杀副将公孙表,折其羽翼。毛德祖这些有效的手段,使魏军大挫锐气,不得不暂缓攻势。</h3><h3> 423年,魏主拓跋嗣闻前线战况,亲率大军赶到虎牢,命截断守军的水源,同时指挥全面攻城,既已断粮,且又断水,守军口渴如烧,以至受伤者竟无血可流。</h3><h3> 毛德祖及虎牢关宋军在孤悬敌后、众寡悬殊、缺水断粮的残酷况景下,仍誓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虎牢关最终仍为魏军攻陷。城破后,毛德寿被俘,因抗节不屈而被杀。魏主拓跋嗣也因这场战争而积劳成疾,在返回平城后不久去世。</h3> <h3>四,南朝(梁)钟离之战</h3><h3><br></h3><h3>南朝梁武帝萧衍即位之初,北魏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政治腐败,且因连年对南朝发动战争,人民不堪负荷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以至各地民变纷起。对此,梁武帝认为这是北伐的良机,于是命弟临川王萧宏为都督北伐诸军事,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淮南东北),伺机北伐。北魏宣武帝元恪闻讯,即命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魏军号称百万。</h3><h3> 战争之初,双方互有胜负。如梁将韦睿以水军攻占合肥,因此博得“韦虎”之名。魏将杨大眼先于河南战场重创梁军,继又击斩梁将蓝怀恭于宿州(今江苏宿迁)。因南梁主帅萧宏怯懦惧战,在攻占梁城(今安徽寿县)后,便萌生退意,以至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吓得临阵脱逃。于是梁军士气瓦解,纷纷溃逃,死伤近万人。正进军洛阳的韦睿军也被迫撤军。</h3><h3> 北魏军乘势南追,绵延四十余城,在攻占马头后(今安徽蚌埠怀远县)后,兵临南梁重镇钟离。其时钟离城内,只有昌义之所率三千守军,而魏军则有四十万之众。攻守双方众寡悬殊。</h3><h3> 因钟离北临淮水,易守难攻,魏军便沿位于淮水中的邵阳洲搭起连接淮水两岸的跨河长桥,并运土填平仲离护城河。元英督魏军攻城,用尽各种攻城之法,被昌义之一一破解。魏军死伤无数,战况渐趋于胶着。</h3><h3> 梁武帝命驻军于道人州的曹景宗发兵20万,会合驻军于合肥的韦睿火速驰援仲离。韦、曹极速行军,抵达邵阳洲,并于一夜之间在邵阳洲另一端筑起一座营垒,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魏军见之大惊,士气顿挫。曹景宗且派人潜渡淮水,通报仲离守军。守军知援军已到,士气大振。</h3><h3> 杨大眼、元英先后对邵阳洲梁军主营发动攻势,但皆被韦睿以巧妙的战术击退。鉴于魏军常于城外掳掠梁军的粮草,曹景宗又命部将于淮水北岸修筑营垒,与魏军对峙,既确保了梁军粮道无虞,又切断了魏军的掳粮渠道。</h3><h3> 梁天监六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涨七尺,韦睿乘机以水军向魏军发动攻势,并亲自以载满油料和草料的小船焚烧了魏军两座浮桥。魏军顿时溃散,投水死者及被杀者十余万。昌义之亦率仲离守军出城追杀败军,生擒五万。魏军主将元英、杨大眼、萧宝寅仅以身免,回朝后各遭贬谪。</h3><h3> 钟离之战,对北魏而言,是其对南朝所有战争中挫败最大、影响最远的一次,为“百数十年所未有”。此战后,国内民变加剧,政局更加衰败。受繁重徭役及赋税压迫的人民,不是亡命山林,便是依附豪强,或出家为僧,导致国内僧满为患,以至造成社会动荡不安。魏宣武帝一朝的民变中,有四次是由僧侣所主导的。这些日益恶化的因素,使北魏的国力日削,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h3><h3> 此战对于南朝梁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大胜利,是“南北交战以来所未有之大捷”,也是扭转北强南弱局面的转折点。但好大喜功的梁武帝,终因连年用兵而致国力削弱,为日后侯景之乱种下远因。</h3><h3><br></h3> <h3>五,北朝(西魏)玉壁之战</h3><h3><br></h3><h3>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两魏以黄河为界,彼此对立,而山西为首当其冲的争战之地。</h3><h3> 两魏实权分别掌握在鲜卑化汉人高欢和鲜卑人宇文泰手中。东魏高欢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欲一举荡平西魏;西魏宇文泰虽僻处关西,人稀兵少,粮秣匮乏,却励精图治,信心与实力与日俱增。</h3><h3> 534年,西魏骁将杨檦东渡黄河,巧计攻占了东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进入河东(今山西南部)。至此,两魏互为依托的黄河天险为西魏独有,而河东也更加成为两魏之间殊死争斗的焦点。</h3><h3> 538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地处险要,上书请筑城,并由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诏允所奏,并加王思政都督汾(今山西汾阳)、晋(今山西临汾)、并(今山西太原市)诸军事。</h3><h3> 542年冬,高欢由晋阳统军沿汾河谷道南下,兵围玉壁。高欢先对王思政许授并州刺史以劝降,遭王思政拒绝,遂命攻城。王思政督兵固守,东魏军攻城九日不下。适天降大雪,士兵饥冻而死者甚众。高欢无奈撤军。</h3><h3> 546年秋,高欢倾山东之众再次西伐,志图关中。九月,包围玉壁。十月,开始攻城。时为西魏并州刺史(治玉壁)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抵御。</h3><h3> 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东魏军计无以施。东魏军向北城挖掘十条地道,韦孝宽则掘长沟截断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同时,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借助牛皮囊鼓风,向地道吹送烟火,使地道中的东魏军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帐幔,化解攻车撞力……高欢将金木水火土攻城诸法一 一用尽,都被韦孝宽一 一破解。东魏军攻城50余天,死亡7万余人。仍不能撼动玉壁分毫。高欢气急交加,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解围撒兵。</h3><h3> 玉壁之战后,原在东魏、西魏与南朝三足鼎立中最为弱小的西魏,国力、军力后来居上,以至以其为基础的北周最终并灭北齐,以北周为基础的隋最终完成一统。</h3> <h3>六,唐朝睢阳保卫战</h3><h3><br></h3><h3>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手下大将史思明,发动属下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中称安史之乱。</h3><h3> 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占洛阳,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退守潼关。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叛军攻占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逃,叛军进占长安。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遥奉在四川的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命朔方大将郭子仪、李光弼讨伐叛军。</h3><h3>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即皇帝位。安庆绪以大将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兵13万扫荡河南。河南城镇纷纷陷落,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城父县令姚訚各率人退入江淮重镇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6800余人。</h3><h3> 尹子奇兵临睢阳并全力攻城,张巡率将士昼夜苦战,连续16日,无数次打退叛军的进攻,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斩杀叛军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推张巡为主帅,自掌军粮供给、战具修复。二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h3><h3> 睢阳被围日久,食粮告绝,将士捕鼠捉雀为食,扒树皮、据草根充饥,最后连铠甲弓弩之皮革都煮食而尽。守军因饥饿而死者日益增多,幸存者亦瘦弱不堪,无拉弓之力。为活命守城,张巡杀爱妾,煮熟分食将士;许远亦杀奴仆补作军粮;最后城中老弱妇孺,依次被吃,而存活者无一人言降。张巡且派骁将南霁云突围出城,往彭城、临淮求救,竟未求得一兵一卒。</h3><h3> 叛军得知睢阳无援无粮,遂全力攻城。其时守军仅剩千余人。众人主张向东突围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为江淮屏障,一旦放弃,叛军就会顺利南下,而江淮必亡。</h3><h3> 十月初九,叛军猛攻睢阳。守军因饥饿伤病竟无力拒战,城池终至陷落。张巡向西再拜:“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生不能报效陛下,死必化厉鬼以杀贼”。</h3><h3> 睢阳沦陷后,张巡、许远等皆被俘。伊子奇欲劝降张巡,遭张巡眦目大骂。尹子奇又劝南霁云降,南霁云大声道:“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于是张巡、姚訚、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一同遇害。许远被押往洛阳,后遇害。</h3><h3> 睢阳保卫战,张巡、许远以6000兵力,前后400余战,歼敌12万人,坚守孤城、屏障江淮半壁江山十月之久。在此期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从而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同时睢阳之战又牵制了安庆绪的几十万叛军,故使郭子仪得以从容收复两京(长安、洛阳),而叛军则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h3> <h3>七,北宋太原保卫战</h3><h3><br></h3><h3>宋徽宗宣和元年(1120年),北宋为了打击宿敌辽国,并收复被五代石敬瑭割让于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与东北新兴的女真政权——金鉴订了共同灭辽的《海上之盟》。宣和六年(1125年)金灭辽后,很快将攻击目标转向曾经的盟国——大宋。</h3><h3> 宣和七年(1126年)八月,金人以宋接纳辽降将张觉为借口,分两路伐宋。东路以完颜宗望为帅,率军六万,自平州(今河北卢龙)入燕山府(今北京),随后取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下。西路以完颜宗翰为帅,率军六万,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取朔、武、代、忻诸州后,兵向太原。</h3><h3> 十二月八日,驻太原的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童贯逃离太原前线,留胜捷军都统制王禀率部三千,助太原太守张孝纯守城。</h3><h3> 十二月十八日,西路金兵攻破太原北部屏障石岭关,前锋抵达太原。宋徽宗诏麟府折可求、鄜延刘光世率兵救援太原。两部在太原城外的汾河北岸被金军击败,损失一万余人后溃散。金兵云集太原,昼夜攻城。王禀等督兵死守,一时战况胶着。</h3><h3> 此时,宗望所率东路金军在燕山府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南下,汴京朝野震惊。宋徽宗急传位于太子桓,自率亲随离汴京避难。十二月,太子桓即位,是为钦宗,改明年为靖康元年,用抗战派李纲为相,并诏各地勤王。而宗望军已击溃黄河守军,五日内全军渡过黄河,于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兵临汴京城下。</h3><h3> 西路宗翰军受阻于太原,既不能攻洛阳以阻宋秦凤军援汴之路,又不能如约与宗望会师汴京,于是留悍将银术可围太原,自率军疾驰而下。</h3><h3> 此时,云集汴京的勤王军早已有西北名将种师道等部二十万。宗望有所忌惮,于是移营后撤。西北军少壮派将领姚平仲盛气之下,提出“夜叩金营,生擒宗望”之策,为钦宗所采纳。不料消息泄漏,二月初一,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宗望复围汴京。宋钦宗胆怯惧战,以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条件与宗望媾和。二月初九,宗望东路军撤离汴京北上。已南进至泽州的宗翰闻讯,率西路军北返重围太原。</h3><h3> 朝使入太原传达了割地诏书,但太原军民与中山、河间两镇一样,拒绝割地的圣旨,与恼羞成怒的金军继续展开血战。</h3><h3> 出师已近半年的金西路军,此时已是日益疲惫且粮草不济,于是宗翰用“锁城法”构筑重重工事将太原团团包围,留下银术可继续围城,自率军北返云中。</h3><h3> 京师解严后,宋饮宗在抗战派的影响下,认识到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国之屏蔽”的重要地位,遂于三月十六日重新下诏确保三镇,加封三镇官员官职,褒奖他们的守城之功;同时命西北名将、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越太行西进,姚古(姚平仲养父)与张灏(张孝纯之子)分别从长治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h3><h3> 种师中由于轻敌疏忽,进军受挫;而惧敌怯战的姚古部将焦安节谎报军情,称金军主帅宗翰已到,致使姚古、张灏两军踌距不前,未能如约与种师中会师。孤军深入的种师中撤兵至寿阳杀熊岭时,遭金兵重兵围攻,力战而死。全军击溃种师中部后,从容回师,在祁县东击溃姚古部,在交城击溃张灏部。</h3><h3> 第一次救援太原失败后,为相75天而被投降派排挤罢相的李纲受命为宣抚使节制各军二救太原。由于驻屯于沁县的解潜部、驻屯于辽州的刘光世部、驻屯于文水的折可求、张思政部、驻屯于南北关的范琼部,皆直接听命于远在京城的宋钦宗,身为宣抚的李纲对诸军徒有节制之名而无节之实,以至各部被银术可各个击破,损折数万。李纲则以“专主和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对太原的第二次救援也宣告失败。</h3><h3>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十二日,金太宗以宋不履行割地和约为名,再次下诏攻宋。针对上次东西两路未能协调呼应以至置东路军于背靠黄河、独挡二十万宋军的险境,金军二次南侵着意加强东西两路的相互协调,以实现两路夹击、会师汴京的战略目标。为此,攻取太原、打通西路成为此次战略重点。</h3><h3> 已在严密封锁中苦撑了八个多月的太原,存粮基本耗尽。士卒先是宰杀牛马骡等牲畜,后则煮食弓弩皮甲,而城中百姓只能以糠、草裹腹。城中死亡日剧,易子而食的人吃人惨象也开始发生。尽管如此,太原军民依旧矢志不渝,数次拒绝宗翰的劝降,决心以死报国。</h3><h3>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女真人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但为了夺取太原,金军总结了攻取辽国五京时的经验,制定了一整套当时极为先进的攻城器具。而太原守将王禀等针锋相对,一 一破解其法,令金军功败垂成。</h3><h3> 在金军持续半月的猛攻下,粮尽援绝的太原城在坚守了250多天后,终于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初三曰失陷。尽管大势已去,饥饿无力、疲惫不堪的王禀及众将士依然坚持巷战,杀伤大量金兵。王禀背负着供奉于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御像突围出城。在金兵的追杀下,王禀身中数十创后,投汾河自尽。宗翰得王禀遗体,命金兵策马踏为肉泥以泄愤。城破之后,金兵屠城报复。三十余名当地官吏在屠城中壮烈殉国;幸存的太原守军与百姓几乎被屠一空。太原知府张孝纯被俘后被押往云中。四年后,金朝扶立伪齐政权,身在囹圄的张孝纯违心地接受了伪职,出任尚书右丞相。又八年后,伪齐被金所废,张孝纯等皆被遣还南宋。张孝纯因耻于失节,自请致仕,后病死于徐州。</h3><h3> 金西路军攻陷太原后,顺利南下,与东路军会师于汴京城下。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攻占汴京,灭亡了北宋,掳走了徽、钦二帝,是为“靖康之变”。</h3><h3> 太原的前身是晋阳,春秋之晋、战国之赵、南北朝之北齐,俱发祥于此;五代十国时北汉建国于此。千余年的经营,使晋阳成为城周24道城门、城内交通四通八达的固若金汤的重城。宋太宗灭北汉后,火烧晋阳,命潘美移址重筑以丁字路为主的太原城,以断其龙脉。不料百年之后,正是这被他憎恶、疑忌的太原及太原臣民,为捍卫他大宋的江山社稷而谱写了一曲慷慨壮烈的卫国之歌。太宗若有灵,不知作何感想。</h3><h3> 太原抗金战,是龙城太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对全国政治、军事形势产生重要影响。自此,太原再没有为封建皇朝立过有如汉唐五代时的功勋。太原再一次影响全国形势,已是八百年后的辛亥革命及抗战初期的忻口——太原会战。</h3> <h3>八,北宋中山保卫战</h3><h3><br></h3><h3>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分别以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为统帅,各率军六万,分东西两路大举攻宋。西路宗翰军出云中(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宗望军出平州(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两路相约会师太原。</h3><h3> 宗望军攻占燕山府后,随即南下攻打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遭到知府詹度率领的全城军民的顽强抵抗。宗望以中山难攻,遂改道南趋汴梁。</h3><h3> 宋徽宗金军南下且已至黄河,惊恐之下,禅位于太子恒,自率亲随离京避难。十二月,太子桓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钦康元年。</h3><h3>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望军进围汴京。此时大宋各路勤王兵马云集汴京者已达二十万,但由于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一直在战与和间摇摆不定的钦宗在主和派的蛊惑下,罢主战派宰相李纲,以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代价求得金人退兵。</h3><h3> 割地诏书颁至中山,詹度与中山军民“怀土顾恋,以死相守”。靖康元年三月,宗望率东路金军北返至中山,遭到中山军民坚决抵抗。金军围城并发动猛攻,詹度率军民顽强固守。三月十六日,宋钦宗在舆论的压力下,重新下诏确保三镇,并派种师中救援中山。金军攻中山二十余天而不能下,又闻宋援军将至,遂撤围北还。种师中亦移兵转救太原。</h3><h3> 宋钦宗下诏褒奖三镇官员,调詹度为荆湖南路制置使,调河间知府陈遘接任中山知府,兼兵马元帅,佐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主持河北抗金。</h3><h3> 靖康元年八月,金以宋不履行割地和约为借口,仍以宗望、宗翰为东西路统帅,二次南下攻宋。</h3><h3> 九月,宗望率东路金军进攻中山府,陈遘率中山府军民顽强抵抗,宗望依然徒劳无功,只得留一部分人马继续围攻,主力直趋汴梁。宗翰西路金军也在攻占太原后,南下与宗望会师。</h3><h3>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攻占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宗望胁迫钦宗派陈遘之弟、光禄卿陈适到中山“临城谕旨”,劝降陈遘。“遘遥语之曰:主辱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孥乎?适泣曰:兄但尽力,勿以弟为念”。金军见劝降无效,继续围攻。</h3><h3> 四月,宗望押解徽、钦二帝北上。途经中山时,宗望命二帝至城下再次向陈遘劝降。陈遘在城上遥相跪拜,痛哭流泣,但坚决不降。</h3><h3>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其时整个河北都为金人占领区。十一月,同样坚守拒降的河间府陷落,中山府成为敌后最后一座孤城。</h3><h3> 社稷倾覆,孤悬敌后,外援既绝,粮草亦尽,如此境况之下,陈遘与中山军民仍坚守信念,拒不降金。至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陈遘领导下的中山第二次保卫战已历年余。此时城中粮食断绝,军马杀尽,守军因饥饿而腿不能行路,手不能执兵器。个别将领由是拒绝陈遘调遣。“遘呼总管,使尽括城中兵击贼,总管辞,遂斩以徇。又呼步将沙振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辞”,并持刀入府劝陈遘降。陈遘大骂:“生为大宋之人,死为大宋之鬼,我等岂可贪生怕死。新皇已即位,谁言大宋无主……”沙振乘其不备,将陈遘刺死,并窜入后堂,将其家人十七人惨杀,唯有长子陈距身在淮南得免。当满身血迹的沙振走出大堂时被士卒发现。军民愤极,一拥而将沙振杀死,并碎尸万段。</h3><h3> 由于守军失去主帅,军心大乱,加之矢尽粮绝,中山府遂被金兵攻陷。宗望进城后,面对陈遘遗体,深感其忠义,长叹道:“真乃忠臣也……”。遂命金兵将其尸首收敛,厚葬于铁柱寺,并号令兵丁,不准杀戳俘获的宋军和百姓。</h3> <h3>九,南宋合州钓鱼城保卫战</h3><h3><br></h3><h3>公元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欲出兵收复前沦陷于金而现为蒙古所占的开封、洛阳二京,在洛阳龙门遭蒙古伏击而败。次年,蒙古窝阔台汗以宋败盟为由,发兵攻守,战线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宋蒙战争全面爆发。</h3><h3>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使彭大雅为了抗击蒙古军,派甘闰于潼川府路合州(今重庆合州)东十里的钓鱼山筑城。淳祐三年(1243年),宋理宗派曾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阶为四川制置使,望能挽救四川战场的颓势。余阶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贤士冉琎、冉璞兄弟增修钓鱼城的建议,并命其主持督建。后余阶迁合州治所于钓鱼城,驻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冲。宝祐二年(1254年),王坚任合州守将,大规模地修城设防。陕南、川北人民为避兵乱,纷纷迁来,使钓鱼城成为有数十万人且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h3><h3> 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大汗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南征,企图一举平灭南宋。蒙哥命弟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塔察尔、李壇攻两淮,以分宋兵力;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大理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自率主力进攻四川。</h3><h3> 1258年七月,蒙哥率军四万出六盘山,分三道入蜀。十二月,攻占川西、川北大部分州县,近迫合州。鉴于钓鱼城地势险要,蒙哥遣宋降将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王坚断然拒绝,并斩杀了来使。</h3><h3> 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蒙哥进驻钓鱼城东的石子山,亲自督军攻城。王坚与副将张钰督军拒守。从二月至五月,蒙军先后猛攻一字城和镇西、东新、奇胜、护国等城门以及外城,均被击退。蒙哥又调宋降将史天泽部加入攻城。六月,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吕文德率战舰千艘救援钓鱼城,被史天泽击败,退回重庆。</h3><h3> 既无外援,王坚、张钰只有凭借钓鱼城的险要地形,全力拒守,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并击毙其先锋大将汪德臣。七月二十一日,蒙哥亲临城下,指挥攻城,被飞石击伤,于二十七日死于军中。蒙军被迫撤围北返。</h3><h3> 蒙哥死后,正攻打鄂州的忽必烈匆忙撤兵北还,争夺蒙古汗位。已进至潭州(今湖南长沙)。</h3><h3> 钓鱼城抗蒙的胜利,导致蒙古的这场灭宋战争全面互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另一方面,此战击毙蒙哥,为忽必烈继承汗位制造了去了契机,从而改写了中国历史;对世界而言,蒙哥弟旭烈兀所率第三次西征大军也因蒙哥之死而不得不自埃及战场撤军,蒙古大规模的扩张行动至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h3><h3> 此后,钓鱼城又几度易将:马千代王坚;景定四年(1263)张钰代马千;德祐元年(1275)王立代张钰。张钰镇守钓鱼城期间,屡败元军,使钓鱼城成为元军越不过去的屏障。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政权灭亡后的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钓鱼城守将王立在大势已去的情形下,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举城降元。坚守了三十余年的钓鱼城最终失陷。</h3> <h3>十,南宋襄樊保卫战</h3><h3><br></h3><h3>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与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合称襄樊。其跨连荊豫,控扼南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h3><h3> 126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自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移都燕京,改元至元,图谋灭宋。</h3><h3>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的策略,称“先攻襄阳,撤其捍蔽”,“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刘整的攻宋方略为忽必烈所采纳,宋蒙战争也就由川蜀战场转向荊襄战场。</h3><h3> 八月,忽必烈命兀良合台之子阿术为征南都元帅,征兵十万,围攻襄阳。阿术首先侦察襄阳周围地形及布防情况,认为襄阳城坚池深,非强攻可下,决定釆取长期围困之策,“俟其自毙”。阿术先贿赂驻镇鄂州(今湖北武汉)的宋京湖制置使吕文德,以宋蒙互市为名,得以在樊城外设立榷场。然后以互市出入便利为由,绕襄阳筑长围,并陆续建造了白河口、鹿门、新城、楚山、百丈等城堡,有效地切断了襄阳的水陆通道,完成了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阿术又采纳刘整的建议,造战舰千余艘,训练水军七万余人,为攻打襄阳、樊城做好了准备。</h3><h3> 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正式对襄阳实施包围,并封锁汉水,同时不断增兵,蒙古丞相史天泽亦于咸淳五年率军赴襄阳助战。吕文德堂弟、襄阳守将吕文焕屡向朝廷奏报求援,皆被权相贾似道隐匿不报。直到日夜淫乐的度宗得悉敌情后,方不得不遣军救援。</h3><h3> 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吕文德派京湖都统制张世杰救援襄阳,失利而退;七月,贾似道命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援襄,被阿术击败于虎尾洲。吕文德之婿范文虎援应夏贵,也为蒙军所败。</h3><h3> 咸淳五年底,吕文德疽发而死。死前深悔允许蒙古在樊城外建立榷场。咸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接任京湖安抚制置使,节制诸军救援襄阳;而贾似道又命范文虎另率一军援襄,意在牵制李庭芝。二将不和,以至救援无果。</h3><h3> 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元,令四川、两淮元军牵制宋军救援襄阳。六月,范文虎率水师十万,在襄阳东南之鹿门被夹江而阵的元军击败,损失战舰百余艘,伤亡不计其数。</h3><h3> 咸淳八年(1272年),襄阳保卫战已持续了五年,处于围困中的襄阳已是存粮将尽,盐、布等奇缺。京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帅司于郢州(今湖北钟祥),招募三千敢死士,以民兵领袖张顺、张贵兄弟为都统,携盐、布等物质,逆汉水而上,救援襄阳。五月下旬,二张率敢死队冲破元军重围,进入襄阳。张顺在入襄之役中身中数箭,英勇殉国。张贵后返郢州求援,在龙尾洲陷入元军重围,受伤被俘,不屈而死。至此,宋廷五年中累计15万水军八次救援襄阳的行动均告失败。</h3><h3> 元军围城打援的目的既已达到,便开始策划攻城。阿术听取万户张弘范之策,烧毁襄阳、樊城间连接浮桥,切断二城间联系,使彼此陷入孤立。正月初,元军首先对樊城发动攻势。元将阿里海牙且用回回人制作的能发射巨石的回回炮轰击樊城。正月初九日,元军攻陷樊城,并大肆屠杀。樊城守将范天顺仰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后自缢而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坚持巷战,重伤后蹈火自尽。</h3><h3> 樊城既失,襄阳更孤。元军移兵襄阳城外,以回回炮轰击襄阳,所中无不摧残。城中守军大乱,不少宋军相继逾城降元。阿术于是亲至城下再次劝降。宋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举襄阳降元。历时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吕文焕后随伯颜伐宋,作为先锋沿江招降州县,于1276年进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终结了享国二百多年的赵宋国祚。</h3> <h3>十一,元末洪都保卫战</h3><h3><br></h3><h3>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在颍州(今安徽界首)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各部在反元和相互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股股割据势力。其中较强者,有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彭莹玉等。</h3><h3>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汉皇帝陈友谅部下、江西行省了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龙兴城(今江西南昌)于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洪都坐落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洪都地理之重,朱元璋以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号称“天下第六名将”的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率兵二万,驻守洪都。</h3><h3> 占据长江中游地区、已于1360年建国号汉的陈友谅一直想吞并下游的朱元璋,但几度东征都无功而返。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与东吴张士城战于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时,发兵60万,战舰数百艘,围攻洪都。朱元璋无暇西顾,严令朱文正“坚壁挫锐”,死守待援。</h3><h3> 朱文正向以花天酒地、放荡不羁而扬名,但此时大敌当前,他明白事态严峻,于是招集将士,誓师死守。</h3><h3> 60万汉军在陈友谅的统一指挥下,对洪都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朱文正沉着指挥,将士浴血奋战,但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城墙一度被攻破多处。邓愈率兵以火器向入城的敌人猛射,汉军死伤无数。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最后汉军被迫退出城去。朱文正乘机督将士修补城墙。</h3><h3> 由于洪都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大军围攻了85天而未能撼动洪都。陈友谅不禁感叹:朱元璋坐下猛将如云,竟有朱文正这等奇才。若使他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h3><h3> 至正二十三年(1263年)七月,朱元璋在结束安丰战事后,统军20万救援洪都。陈友谅闻朱元璋倾国而来,遂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元璋。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陈友谅军虽众却渐趋劣势,被朱元璋军四面包围,粮草耗尽,被迫突围。陈友谅在突围中遇伏,中箭身亡。其部几近全军覆没。其子陈理被余部拥立于武昌。</h3><h3> 洪都保卫战,使陈友谅部在近三个月的围攻中消耗了大量兵力、粮草,以至在鄱阳湖的战略决战中,惨遭失败。所以,作为鄱阳湖之役的一部分,洪都保卫战改变了元末明初的整个局势,成就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此战之后的第二年即1264年,朱元璋在武昌迫降陈友谅之子陈理,同年称“吴王”。在基本平定各地割据势力后的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时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攻占大都,灭亡蒙元,统一了全国。</h3> <h3>十二,明初靖难之役济南保卫战</h3><h3><br></h3><h3>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后,分驻各战略要地的藩王都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为此,建文帝幸臣齐泰、黄子澄献“削藩”之策。在此后的一年中,朝廷先后削去了代、周等五个势力较小的藩王。诸藩中势力最大者、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自知难免,因此早已蓄势欲反。</h3><h3>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廷在确知燕王将举兵的具体情况后,下令削去燕王爵位并逮捕王府官员。朱棣设计诱杀了朝廷所派任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控制了北平城,随后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南伐,并废除建文帝年号,称其师为“靖难”,所谓“清君侧,靖国难”也。</h3><h3> 建文帝闻燕王反,遂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30万北伐。靖难之役正式开始。</h3><h3>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底,南北两军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燕军以突袭取胜。耿炳文退守真定城,朱棣亦返回北平。</h3><h3>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建文帝改以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取代耿炳文,集兵50万,第二次北伐。</h3><h3> “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尝见习兵阵”的李景隆,既攻不下北平,又守不住真定。数月之间,数战数败,最后弃守德州,退至济南。</h3><h3> 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王自德州进击济南,再败李景隆残部于济南城下。李景隆弃军南逃,燕军十万包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在为李景隆督运粮草的途中闻南军兵败,急赶至济南,收集溃散兵士,与李景隆部将盛庸等,饮血结盟,慷慨涕泣誓守济南。</h3><h3> 朱棣深知济南战略地位之重。夺取济南进可南下皇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退可划黄河而割据。因此,亲督北军修筑长围,并昼夜攻打济南。铁铉与守军将士凭借城池高大,拼死抵抗,并于夜间以轻兵袭击北军营垒,烧毁其攻城器具。朱棣见硬攻不克,就射书入城劝降,而铁铉反将济南儒生高贤宁作的《周公辅成王论》射回北营,劝燕王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见铁铉拒降,只得继续攻城。八月,朱棣以久攻不克,放言水淹济南。铁铉将计就计,答应愿降,只让朱棣轻骑入城安民,待朱棣骑马进入城门,铁铉命城楼上放下预置的千斤闸。只因放闸稍早,仅砸中燕王马头。朱棣换马逃回,恼羞成怒,命以火炮轰城;铁铉则将太祖神牌悬于城上,燕军投鼠忌器,不敢炮击,铁铉乘机修补城墙。朱棣见济南数月不下,只得撤军北返。铁铉与盛庸乘机收复德州,并于当年十二月取得东昌(今山东聊城)大捷,杀燕军第一勇将张玉,且几杀燕王。济南保卫战后,铁铉以功“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盛庸代李景隆为平燕将军。</h3><h3>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再次兴兵南下。“不敢复道山东”,而绕过济南,渡过长江,直取金陵。李景隆开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南军除部分投降外,大都瓦解。铁铉率所部驻淮南以图复兴,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铁铉被押见朱棣,拒不下跪,“反背坐廷中谩骂”,甚至在被割掉耳鼻后,仍不肯回顾,直至被处死时,犹喃喃骂不绝口。今济南大明湖畔有“铁公祠”,即是后人为纪念忠贞不二、宁死不屈的铁铉而建。</h3> <h3>十三,南明扬州保卫战</h3><h3><br></h3><h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自缢殉国。五月,封藩于洛阳的福王朱由崧被陪都南京的大臣马士英、史可法等迎立为帝,改元弘光,史称南明。</h3><h3> 四月下旬,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在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勾引下,兵临山海关,击溃李自成农民军,迎顺治皇帝入京定鼎,同时命弟、豫亲王多铎统兵南下,追击李自成,嗣后剪灭南明。</h3><h3>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铎统兵由亳州、徐州,分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抵南京的江北门户扬州。</h3><h3> 督师扬州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檄江北各镇赴援,“竟无一至者”,且高杰、刘良佐随后降清。</h3><h3> 四月十八日,高杰部下、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前锋包围扬州,同为南明降将的李遇春至城下劝降,被史可法命守军放箭射回。十九日,多铎亲率十万清兵,在明降将许定国的引导下,兵临扬州,对扬州实施了重重包围。史可法一面统率军民坚守抗战,一面告急于朝廷。弘光帝听信奸臣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愚弄,只顾花天酒地,昼夜淫乐,对扬州置之不理。</h3><h3> 史可法以万余人固守扬州孤城,自知事不可为,但仍然拒绝多铎的多次劝降,抱一死报国之心,并写下几封遗书。残酷的现实,令一些将士萌生投降之心。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被史可法以大义叱责,二人遂拔营降清。</h3><h3>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欲以佩刀自刎,被部属强行夺过,并拥其走入小东门。行至小东门,迎面与清军遭遇,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我见汝主”。</h3><h3> 史可法被俘后,面对多铎的百般诱降,斩钉截铁道:“我为朝廷大臣,岂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态不可屈。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戳”。史可法嘱完,慷慨就义,终年45岁。次年,嗣子副将史德威建其衣冠冢于城北梅花岭。</h3><h3> 扬州沦陷后,涌现出了许多与史可法一样慷慨赴死的人物。扬州知府任育民,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说“此吾土也,当死此”。被俘后不屈被杀,其全家在此前都投井而死。总兵刘肇基、副总兵马应魁、幕僚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等,或死于巷战,或自杀殉节。史可法19名私人幕僚也全数遇难。</h3><h3> 多铎占领扬州后,并没有理会史可法就义前“勿杀无辜”的请求,而是纵兵屠掠,十日封刀。</h3><h3> 清兵屠城期间,扬州城内,“堆尸贮积,手足相抌”。死于屠杀者80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后人有诗题扬州十日曰:扬州督师终可法,靼虏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赤血映日满天红。</h3><h3> 扬州十日后,清军渡过长江,克京口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马士英等以南京献降。五月二十日,弘光帝被刘良佐俘获。</h3><h3> 乾隆年间,于衣冠冢西侧敇建祠庙,并谥“忠正”。东墓西祠,现为“史可法纪念馆”。馆中有飨堂,堂前悬挂清诗卜张尔荩撰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h3> <h3>十四,南明江阴保卫战</h3><h3><br></h3><h3>江阴,春秋时属吴公子季札,战国时为楚所并,成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自汉至元,这里行政上先后作为乡、县、军、州、郡、路,明朝时属南直隶(今江苏、上海等地)的常州府,其地北依长江,南通无锡,东临常熟,西接武进,自古为南京门户和藩屏。</h3><h3>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史称南明。同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在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勾引下,入关击溃李自成,并定鼎北京,同时派弟豫亲王多铎统兵追击闯王。次年春,李自成败出陕西,南走湖北。多铎移兵南下,破扬州,占南京,灭亡了南明弘光政权。</h3><h3> 多铎消灭弘光政权后,派降臣、南明御史刘光斗安抚常州。常州各县闻檄而降,独江阴例外。五月下旬,清以河南进士方亨为江阴知县,并下达“剃发令”。江阴人民痛骂方亨,拒不执行。六月,常州府再次下达“剃发令”,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县诸生许用等百余人在文庙疾呼“头可断,发决不剃”,并倡议守城,民众闻之响应。于是江阴义民囚禁并随后杀死了县令方亨,推举典史陈明通为首领,各执武器,击溃了前来镇压的常州府军队。</h3><h3> 六月下旬,清贝勒博洛命南明降将刘良佐与李成栋联兵围攻江阴,并大肆屠掠城外,捕杀义兵。</h3><h3> 七月初,陈明遇以现居城东的前江阴典史阎应元才高望重,遂邀其入城,推举为城主和义军首领。</h3><h3> 当时城中兵不满千,户不足万,装备物质匮乏。阎、陈整顿城防、队伍,筹措武器、粮饷,以“大明中兴”为旗号,祭旗发令,开城门迎纳乡兵计20万人,分守四门,并仿草船借箭法,夜树草人于城上,得清军箭数万。</h3><h3> 自七月至八月中,清军前后增兵至24万,红衣大炮200多门,昼夜轰击攻打,并间或劝降。义军坚称“愿受炮打,宁死不降”,顽强坚守,并给予了清军大量杀伤。</h3><h3> 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在经过连日的炮火轰击后,以狼烟和炮火为掩护,渡过护城河,攻陷了江阴。</h3><h3> 城破后,阎应元执笔题东门敌楼:“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赴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毕,上马率千余人与敌巷战,杀敌近千,而义军亦伤亡几尽。阎应元率众从西门突围不得,环顾从者:“为吾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言罢拔刀刺胸,投身湖中,未死而被俘,不屈被害。陈明遇亦持刀血战,身受重创,握刀僵立,至死犹倚墙不倒。义军领导人之一、江阴训导冯厚敦于明伦堂冠带南向,自缢殉节。</h3><h3> 八月二十八日,博洛下令屠城三日。城中幸存的义兵和百姓,或力战至死,或坦然就义;妇女赴水、蹈火、自刎、投缳者,不可悉记。全城都以先死为幸,竟无一人降者。城内河池,处处填满,叠尸数重。至清军屠城完毕“出榜安民”时,城中幸存者老少仅53人。</h3><h3> 江阴之战,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率义军坚守孤城81天,城内死者9.7万人,城外死者7.5万人,几乎举城战亡。而毙伤清军亦达七万余人,折其三王十八将,书写了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正如一个江阴女子在死前所题: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h3><h3> 后人评江阴抗清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亦不至拱手送人矣”。</h3><h3> 清至乾隆时期,为安抚百姓,对江阴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h3><h3><br></h3><h3><br></h3> <h3>十五,南明广州保卫战</h3><h3><br></h3><h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四月,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迎顺治帝入主北京。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史称南明。次年,即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豫亲王多铎俘虏南明弘光帝,灭亡了南明南京政权。</h3><h3> 南明弘光政权灭之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戴下,称帝福州,改元隆武。而鲁王朱以海则在张煌言等人的拥戴下,在绍兴称监国。1646年,当二王正作正统之争时,被清军各个击灭,唐王被俘杀,鲁王随张煌言等逃亡海上。当年十一月初,唐王之弟朱聿?被苏观生等奉立于广州,改元绍武。桂王朱由榔则被丁魁楚、瞿式耜奉立于肇庆,改元永历。十二月,清廷派佟养甲、李成栋二次南下,攻占广州,俘虏了称帝40天的绍武皇帝。修养甲被清廷授两广总督,而李成栋以助清廷在江南开疆拓土,攻灭南明二帝之功,竟居佟养甲之下,心有不平。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时任南昌总兵的南明降将金声桓举兵反正,接受南明永历封号,李成栋深受影响。四月,李成栋在广州剪辫易服,宣布反清,并改用南明永历年号。</h3><h3>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清封明降将尚可喜为平南王,降将耿忠明之子耿继茂为靖南王,率军进击两广。三月,李成栋在信丰战败身亡,其部将、驻守广州的杜永和任南明两广总督。同年底,尚可喜手下大将栗养志在南雄大败南明军并屠城,随后攻陷韶州,倍通疾进,直向广州。</h3><h3> 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二月初,清军师抵广州,在白云山依山结营。杜永和率广州将士沿城广布炮台,围城掘河三道,使河水与海水相通,只在城西北留出陆地,使广州呈易守难攻之势。</h3><h3> 尚可喜首先向杜永和招降,杜永和不为所动。尚可喜见劝降不成,遂下令攻城。南明守军誓死抵抗,广州居民也不分男女老幼,加入守城战斗。双方拉锯般相互攻杀,持续达十月之久,士兵平民死伤数万,加上溽暑疾疫,城内城外,死尸成堆。</h3><h3> 城外清军久攻不下,而城内守军也饥疲交加。十一月二日,西门守将范承恩暗中降清,开门纳敌。清军又调红衣大炮轰塌城墙数十丈。于是坚守了十个月的广州城终被清军攻破。守军巷战死者数千,堕入海中淹死者二三万人。杜永和乘船逃走,后在琼州降清。</h3><h3> 清军攻占广州后,尚可喜下令屠城,一时城内血流成渠、积尸成山。至12月6日,已屠杀了十二天的清军才宣布封刀,而此时广州方圆40里,幸存者仅为7人,被屠者连同守城伤亡者逾70万人,使广州保卫战成为南明抗清斗争史中悲壮的一页。</h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原创】史上最惨烈的十五大城守战】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iyuangf.com/news/21308.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易网资讯移动站 http://mip.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最新新闻
新余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召开
高质量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余特色的林改之路方向军主持 徐绍荣出席9月11日,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
安徽省人民政府最新发布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的通知”。内容如下: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
军事科普丨BPZ、M80为啥是这个名?聊聊7.62x51毫米子弹
各位先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的《军事科普》栏目,我是老皮。在暗区的对局中,7.62x51毫米子弹的出场率相当高,无论是火力强
2024年去张家界旅游攻略
刚从张家界回来,那里真的太美了!张家界的著名景点那肯定是:天门山、森林公园、大峡谷玻璃桥、凤凰古城了!后面会详细介绍一下
张家界旅游旅游攻略自驾,自由驰骋在仙境!
如果你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好奇,如果你渴望在山川之间自由驰骋,那么张家界无疑是你梦寐以求的目的地。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还
国际时讯
《国际时讯》是一档资讯全面、报道客观、思想敏锐、语言明快的国际新闻栏目。《国际时讯》改版后,除了保持以往鲜活、时尚的风格
上半年,铜陵增速全省第二!
今年的“进度条”已悄然过半,我市今年以来全力拼经济、稳增长、抓招引、攻项目,实体经济支撑整体有力,新兴动能加快培育,改革
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常德卷烟厂调研实在智能,交流数字烟草的实在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
千古难题!汕尾到底属不属于潮汕?
汕尾属不属于潮汕?这简直就是个千古难题不仅外地人一脸懵圈就连当地人也不一定分得清楚前有汕头后有汕尾在很多外地人看来,汕尾
台风“海马”登陆广东汕尾 华南江南9省有强降雨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21日)12时40分,强台风海马登陆广东汕尾沿海,成为10月登陆粤东的最强台风。海马除了给华南带来大暴雨
本企业新闻